矫枉过正

拼音 jiǎo wǎng guò zhèng语法 偏正式
繁体 矯枉過正五笔 TSFG
  • 成语解释:

    把弯曲的东西扭直,结果过了头,又歪向另一方。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。《汉书·诸侯王表》:“而藩国大者跨州兼郡…可谓矫枉过其正矣。” 矫:纠正。枉:弯曲。过正:过了头,超过了应有的限度。

  • 出自:

    《后汉书·仲长统传》:“逮至清世;则复入于矫枉过正之检。”

  • 近义词:

    挢枉过正,过犹不及,矫首昂视,枉矫过激

  • 反义词:

    差之千里,恰到好处

  • 与『矫枉过正』字的名字:

    单正 卓正 千正 偌正 倍正 俨正 佥正 函正 丛正 潇正 雯正 涵正 柏正 嗣正 唯正 谦正 凌正 雷正 靖正 耀正 筱正 符正 裴正 航正 颢正 齐正 聚正 玺正 罡正 矫雯 矫乔 矫鑫 矫翎 矫艳 矫辉 矫燕 矫娇 矫薇 矫莹 鸿正 睿正 钦正 穆正 科正 腾正 甄正 毅正 擎正 暄正 晓过

  • 详细解释:

    【矫枉过正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成语词典版)

    释义

    纠正偏差超过适切程度,反而不符合中庸之道。#语本《越绝书.卷一五.越绝篇叙外传记十九》。

    典源

    #《越绝书.卷一五.越绝篇叙外传记十九》1>问曰:「子胥伐楚宫,射其子,不杀,何也?」「弗及耳。楚世子奔逃云梦之山。子胥2>兵笞3>卒主4>之墓,昭王5>遣大夫6>申包胥7>入秦8>请救。于斧渔子9>进谏子胥,子胥适10>会秦救至,因引兵还11>。越12>见其荣于无道之楚13>,兴兵伐吴14>。子胥以不得已,迎之就李15>。」问曰:「笞墓何名乎?」「子之复仇,臣之讨贼,至诚感天,矫枉过直。乳狗哺虎,不计祸福。大道不诛,诛首恶。子胥笞墓不究也。」

    (1) 典故或见于《汉书.卷一四.诸侯王表》。

    (2) 子胥:伍员(?~公元前664),字子胥,春秋楚人。与父兄俱仕楚,楚平王听信谗言,杀其父兄,后逃亡吴国,佐吴伐楚,并得以使己复仇雪耻。又吴王夫差灭越国后,欲释越王句践回国,伍员极力谏阻,夫差不听,反而听信谗言杀了他。伍员死前预言越必灭吴,九年后果然应验。

    (3) 笞:音ㄔ,用鞭或竹板打。

    (4) 卒王:指楚平王。

    (5) 昭王:春秋时楚人,生卒年不详。平王之子,名壬。伍员助吴王阖庐攻楚,入楚都城郢时,楚昭王出奔,使申包胥求援于秦。后来吴伐陈,昭王救之,囤兵于城父,因得重病卒于城父。在位共二十七年,諡昭。

    (6) 大夫:职官名。多系担任中央要职和顾问。

    (7) 申包胥:春秋时楚国大夫,生卒年不详。本姓公孙,名包胥,因封于申,故又称申包胥。伍员助吴伐楚,攻入楚都城郢,包胥入秦求援,依庭墙哭七日,秦王乃遣兵帮助楚国平定国难。后楚昭王论功行赏,逃而不受。

    (8) 秦:国名,公元前248~207。周孝王封伯益的后代于秦地,地约当在今甘肃省天水县。庄公时徙居大丘,孝公时定都咸阳,得商鞅变法图强,积极东侵。秦王政二十六年 (公元前221)统一天下,后为刘邦所灭。

    (9) 于斧渔子:于斧,春秋时地名。渔子,渔夫。

    (10) 适:正好。

    (11) 还:返。

    (12) 越:春秋时诸侯国,姒姓。建都于会稽。曾占有今江苏、浙江及山东的一部分,后灭于楚。

    (13) 楚:周成王封熊绎于楚,春秋时称王,为战国七雄之一。领土有今湖南、湖北、安徽、浙江及河南南部,后为秦所灭。

    (14) 吴:春秋时诸侯国。泰伯封于吴地,故址在今江苏省无锡县。传到夫差,为越王句践所灭。

    (15) 就李:春秋时地名,在今浙江省崇德县东南。〔参考资料〕 《汉书.卷一四.诸侯王表》天子自有三河、东郡、颍川、南阳,自江陵以西至巴蜀,北自云中至陇西,与京师内史凡十五郡,公主、列侯颇邑其中。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,连城数十,宫室百官同制京师,可谓挢过其正矣。虽然,高祖创业,日不暇给,孝惠享国又浅,高后女主摄位,而海内晏如,亡狂狡之忧,卒折诸吕之难,成太宗之业者,亦赖之于诸侯也。另可参考:汉.董仲舒《春秋繁露.卷一.玉杯》

    典故说明

    据《越绝书.卷一五.越绝篇叙外传记十九》载:春秋时,伍氏一家本在楚国仕宦,但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因为得罪了楚平王而被杀,只有他一人逃到吴国。由于受到吴王阖闾的赏识,他帮助吴国从衰微的国势走向富强,进而使吴成为一方的霸主。但是伍子胥从来没有忘记楚平王的杀父之仇。后来楚国攻伐蔡国,伍子胥便藉救援蔡国的名义,发动吴兵攻打楚国,攻下楚国的都城郢。此时楚平王早已死去多年,复仇心切的伍子胥命令兵士们挖开楚平王的坟墓,鞭笞屍骨。后人评论这件事情,认为:「儿子为父亲复仇,臣子讨伐逆贼,本来是发自至诚之举,但是伍子胥的做法已经超出常理,反而不合乎中庸之道了。」后来「矫枉过正」这句成语就从这里原文的「矫枉过直」演变而出,用来指人纠正偏差超过适切程度,反而不符合中庸之道。\u001a

    书证

    01.《三国志.卷一九.魏书.任城陈萧王传.陈思王植》引三国魏.明帝〈诏报东阿王植〉:「夫明贵贱,崇亲亲,礼贤良,顺少长,国之纲纪,本无禁固诸国通问之诏也。矫枉过正,下吏惧谴,以至于此耳。已敕有司,如王所诉。」

    02.《晋书.卷六一.刘乔列传》:「而范阳代之,吾州将不从,由代之不允,但矫枉过正,更以为罪耳。」

    03.《南史.卷二三.王华列传》:「而避讳过甚,父名怿,母名恭心,并不得犯焉,时咸谓矫枉过正。」

    04.《朱子语类.卷二一.论语三》:「『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』……若不学文,任意自做,安得不错!只是不可先学文耳。子夏矫枉过正,放重一边,又忒重了,不似此章圣人说得两无欠阙。」

    05.《宋史.卷三四○.刘挚列传》:「昧者不达,矫枉过正,顾可不为之禁哉?请立监司考绩之制。」

    06.《资治通监.卷八二.晋纪四.晋惠帝永熙元年》:「自古以直致祸者,当由矫枉过正,或不忠笃,欲以亢厉为声,故致忿耳,安有悾悾忠益而返见怨疾乎!。」

    07.《聊斋志异.卷七.细柳》:「或有避其谤者,又每矫枉过正,至坐视儿女之放纵而不一置问,其视虐遇者几何哉?」

    08.《官场现形记.第五四回》:「他见制台是如此举动,越发懊悔他自己从前所为的。只因矫枉过正,就不免闹出笑话来了。」\u001a

    词典附录

    修订本参考资料:纠正过度,不符合中庸之道。后汉书˙卷四十九˙仲长统传:逮至清世,则复入于矫枉过正之检。隋书˙卷七十四˙酷吏传˙序:汉革其风,矫枉过正。亦作矫枉过直。

    【矫枉过正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修订版)

    纠正过度,不符合中庸之道。《后汉书.卷四九.仲长统传》:「逮至清世,则复入于矫枉过正之检。」《隋书.卷七四.酷吏传.序》:「汉革其风,矫枉过正。」也作「矫枉过直」。

    【矫枉过正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简编版)

    矫正缺失流弊,却超过了适当的程度。

    【造句】对小孩的处罚应适可而止,矫枉过正往往会产生反效果。

智能起名
back_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