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得患失

拼音 huàn dé huàn shī语法 联合式
繁体 患得患失五笔 KTKR
  • 成语解释:

    没得到时怕得不到,得到后又怕失掉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其未得之也,患得之,既得之,患失之。” 原指忧患禄位之得失。后用来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太重。

  • 出自:

    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子曰:‘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?其余得之也;患得之。既得之;患失之。苟患失之;无所不至矣。’”

  • 近义词:

    斤斤计较,铢锱必较,自私自利

  • 反义词:

    公而忘私,大公无私,宠辱不惊

  • 与『患得患失』字的名字:

    千得 偶得 俊得 硕得 坚得 彦得 伟得 予得 意得 恩得 炜得 得予 得钰 得玮 得礼 得煜 得宁 玖得 得然 得浩 得恒 得敬 得连 得知 得住 得桦 正得 永得 全得 龙得 华得 得臣 得聪 得道 得付 得国 得后 得泉 得寿 得泰 得宇 得银 得星 得祥 得贤 得升 得曦 明得 建得 得均

  • 详细解释:

    【患得患失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成语词典版)

    释义

    在没得到以前怕得不到,得到以后又怕失去。形容人的得失心很重。语本《论语.阳货》。△「无所不至」

    典源

    《论语.阳货》子曰:「鄙夫1>可与事君2>也与哉?其未得之也,患得之3>;既得之,患失之4>。苟患失之,无所不至5>矣。」

    (1) 鄙夫:人格卑陋的人。

    (2) 事君:事奉君主。

    (3) 患得之:害怕得不到。

    (4) 患失之:害怕会失去。

    (5) 无所不至:无所不用其极,比喻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。见「无所不至」。

    典故说明

    孔子是春秋时代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他曾说:「人格低下的人是不能侍奉君王的,因为他们只注重名利,没得到前害怕得不到,得到了又担心会失去。如果担心到手的名利失去的话,为了继续保有它,他们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。」这就是说,如果君主身边的人品德不好的话,他们为了保有既得利益,就会无所不用其极,影响朝政,蒙蔽视听,进而使国家人民受到危害,所以这种人是绝对不能事君的。孔子用「其未得之也,患得之;既得之,患失之。」说明小人对名利得失的忧虑。后来「患得患失」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形容人的得失心很重。

    书证

    01.《朱子语类.卷七二.易.咸》:「往来只是一般往来,但憧憧之往来者,患得患失,既要感这个,又要感那个,便自憧憧忙乱,用其私心而已。」

    02.《宋史.卷三八○.何铸等列传》:「论曰:『……孔子所谓鄙夫患得患失无所不至者,此辈是已。』」

    03.宋.胡宏《胡子知言.卷二.好恶》:「君子之游世也以德,故不患乎无位。小人之游世也以利势,故患得患失,无所不为。」

    04.明.李贽《焚书.卷一.书答.答邓明府》:「则必曰专志道德,无求功名,不可贪位慕禄也,不可患得患失也。」

    05.《明史.卷二○七.刘世龙列传》:「天下风俗之不正,由于人心之坏。人心之坏,患得患失使然也。」

    词典附录

    修订本参考资料:语本论语˙阳货:鄙夫可事君也与哉?其未得之也,患得之;既得之,患失之。苟患失之,无所不至矣。形容人的得失心很重,在没得到以前怕得不到,得到以后又怕失去。宋史˙卷二八三˙王钦若传˙论曰:竦阴谋猜阻,钩致成事,一居政府,排斥相踵,何其患得患失也!

    【患得患失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修订版)

    语本《论语.阳货》:「鄙夫可事君也与哉?其未得之也,患得之;既得之,患失之。苟患失之,无所不至矣。」形容人的得失心很重,在没得到以前怕得不到,得到以后又怕失去。《宋史.卷二八三.王钦若传.论曰》:「竦阴谋猜阻,钩致成事,一居政府,排斥相踵,何其患得患失也!」 

    【患得患失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简编版)

    没得到时怕得不到,得到以后又怕失去。指因在意个人的利害得失而忧虑不安。

    【造句】他做事患得患失,不能果决,经常误了时机。

智能起名
back_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