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入为主

拼音 xiān rù wéi zhǔ语法 偏正式
繁体 先入爲主,先入為主五笔 TTYY
  • 成语解释:

    先看到一种情况或先听了一种意见,形成成见,后来就不再考虑情况变化或听取另外的意见。《汉书·息夫躬传》:“无以先入之语为主。”

  • 出自:

    宋·朱熹《朱子语类》:“便说道自家底便是了;别人底都不是;便是以先入为主了。”

  • 近义词:

    先入之见

  • 反义词:

    后来居上,实事求是

  • 与『先入为主』字的名字:

    千为 入翰 入画 入真 入月 入懿 入意 入文 入琳 入焓 入长 入阁 入嘉 入川 入化 入光 入义 倩为 倚先 倍为 信为 传主 冉入 先至 先穿 先晗 先桁 先柚 先煦 先绎 先濮 先潞 先洵 先屿 先屹 先寻 先御 先茁 则为 冀入 为馨 为界 为由 为知 为止 为璟 为玏 为潇 为妤 玥为

  • 详细解释:

    【先入为主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成语词典版)

    词典附录

    修订本参考资料:将最早听见的说法当做是正确的,而不愿做任何的改变。语本汉书˙卷四十五˙息夫躬传:唯陛下观览古戒,反覆参考,无以先入之语为主。表示最早听到的话容易在心中留下深刻的主观观念,而难以接受其他说法。文明小史˙第二十九回:卢主事这般拘执,便有他同寅一个韩主事异常开通,却已在堂官面前先入为主,极力赞说这改法律之举是好的。

    【先入为主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修订版)

    将最早听见的说法当做是正确的,而不愿做任何的改变。语本《汉书.卷四五.息夫躬传》:「唯陛下观览古戒,反覆参考,无以先入之语为主。」表示最早听到的话容易在心中留下深刻的主观观念,而难以接受其他说法。《文明小史.第二九回》:「卢主事这般拘执,便有他同寅一个韩主事异常开通,却已在堂官面前先入为主,极力赞说这改法律之举是好的。」

    【先入为主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简编版)

    最早听到的说法容易在心中留下深刻的主观印象,有了成见后就难以接受其他后来的意见了。语本《汉书.卷四十五.息夫躬传》。

    【造句】小时候被灌输的思想观念,往往先入为主,牢不可破。

    【先入为主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书)

    「先入为主」是指如果将两种性质不同的讯息资料先后呈现给一个当事人,则其先接触的讯息资料,往往会被记得较多或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。也就是说,当事人对较早收到的讯息,印象比较深刻,这种先期的印象,形成一个人的心向,会支配人的思想,进而影响其对后来讯息的客观认知、判断和解释。

    先入为主的现象,在人际关系的原理上,被称为「第一印象」(first impression)。在初次人际互动关系上,如约会、求职等,我们通常会强调第一印象的重要性,因为我们不只希望能够在重要人物的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印象,也希望这个良好印象能持续下去。

    关于「先入为主法则」的实验研究,首推社会心理学家阿斯契(Soloman Asch)在一九四六年所做的研究。阿斯契曾对二组受试者,用相同的特质组合,描述同一个目标对象,但是所用的特质的呈现先后次序却完全相反。第一组受试者所收到的讯息是:此一目标对象的特质为「机智、勤勉、冲动、善于批评、固执、嫉妒心强烈」,但是在第二组受试者,此一人物被形容为「嫉妒心强烈、固执、善于批评、冲动、勤勉、机智」。研究结果发现,第一组受试者对于目标对象形成颇为良好的印象,但是第二组受试者却对于目标对象的印象并不佳。

    随后,卢金斯(A.S. Luchins)研究第一印象所得到的结果,符合了一般人对第一印象的看法。他印了二分资料,描述一个名叫「静」的男孩一天活动的情形。其中一分写着:「静和一个朋友一齐上学,两人浸浴在暖烘烘的阳光下。途中他走进一家饮食店,看到一个熟人,就坐过去跟他聊天。后来有一个女孩推门进来,他一看是前几天才认识的女孩 ,他便『嗨』地跟她打一声招呼。」这一分资料很容易使人对静产生「外向」的印象。另外一分资料写着:「静独自一个人从学校回家,走在街道上较阴暗的一边。途中他拐进一家饮食店,选一张没人坐的桌子,默默地等侍者过来。有一个很漂亮的女孩推门进来,他最近见过她一次,但是他并没有跟她打招呼。」这分资料很容易让人对静产生「内向」的印象。

    卢金斯操纵「外向」、「内向」讯息资料的呈现顺序,有的受试者先看到「外向」资料,再看到「内向」资料,有的受试者则先看到「内向」资料,再看到「外向」资料。接着要全部受试者用人格特质检定表评定他们对静的印象。结果发现,先看到外向资料的受试者,倾向于评定静具有外向人格,而先看到内向资料的受试者,倾向于评定静具有内向人格。可见,此一实验研究的结果支持第一印象的强烈影响。

    先入为主的现象,启示教育行政人员在沟通上,宜采取积极主动,先提供有关的讯息,使其对教育问题先有正确的认知,效果较佳。否则,在其认知其他各种不同的看法,尤其是不正确的看法之后,再想要加强沟通、澄清及说明,就较为费时,效果也较差,所谓「事倍功半」,正是此种写照,不可不引以为戒。

    --作者:黄昆辉

智能起名
back_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