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素抱朴

拼音 xiàn sù bào pǔ语法 联合式
繁体 見素抱樸,見素抱朴五笔
  • 成语解释:

    老子提出的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之一。是说要推举圣人,实行法治,即用“无为之治”取代“有为之治”。对应于“绝圣弃智”。

  • 出自:

    《老子》曰:“见素抱朴”。老子《道德经》新解:“见:现,呈现,推出。素:没有染色的生丝。这里比喻品质纯洁、高尚的圣人。朴:没有加工的原木。这里比喻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律。”。“见素抱朴、绝学无忧、少私寡欲”是老子提出的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。

  • 与『见素抱朴』字的名字:

    南素 半见 伯见 优素 会朴 勃见 郁见 乙朴 昊朴 潇见 凝素 彦朴 彦见 巩朴 原素 乔素 音素 鑫朴 雪见 誉朴 素娅 素瑄 素晗 素菲 素黛 素霖 素越 素羽 素简 素颉 素盼 素盈 素望 素曼 素玮 素景 素晋 素樱 素楼 素桐 素栋 素燃 素熙 素贵 素尘 素圃 素墨 素垒 素绮 素绫

  • 详细解释:

    【见素抱朴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书)

    素是白色无花的丝布,朴是质实未漆的木块,见素抱朴就是去华取实的意思。语见老子〔道德经〕第十九章:「绝圣弃智,民利百倍;绝仁弃义,民复孝慈;绝巧弃利,盗贼无有。此三者以为文不足,故令有所属、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。」圣智创作典章器物、礼乐刑政,使人类文明日盛,繁文缛节与机心智巧也就与日俱增。智巧一出,人民因而作奸犯科,社会秩序紊乱。所以老子认为若能放弃智慧,不事制作,归于自然,则百姓由此得到的好处将百倍于圣智的创作。而且仁义和不仁不义相对,世上若没有父子、兄弟、夫妇彼此不和的情形,也就不必彰显孝子义夫的美德;若无国家昏乱、奸佞横行的情形,也就无所谓忠臣志士的操守。所以老子认为与其为表彰仁义德行,使社会失序、国家昏乱,不如禁绝仁义的美名。因为孝慈原是人类的天性,世人若不慕仁义的美名,虚伪矫作,则孝慈的本性自然恢复。而且运用财货、累积财物,是使别人心生觊觎的原因。若能不用智巧累积财货、不贪权夺利,则盗匪也就无由而生了。所以老子认为圣智、仁义、巧利三者,在建设文明、利用厚生的贡献上,还比不上所造成的灾祸。根据这个道理,唯有去华取实,恢复自然纯朴,使人减少自私贪欲之心,才是追求人类福祉、正本清源之道。

    老子此项说法是根据文明进步则道德退化的假说而来,绝圣弃智与绝巧弃利有反智主义与崇尚俭朴的倾向。老子认为人类为了生存,而寻求给养于外物,进而以智力造作利用外物,从而借外物以满足欲望。欲望无止境,而至贪得无厌,不惜以身殉物,是社会从原始素朴的状态进化到文明繁华的状态所致。因此文明愈进步,人类愈益丧失原具的自然本真,也就离道日远。正如老子说的:「故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。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。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。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,处其实不居其华。」(〔道德经〕第三十八章)德、仁、义、礼皆是人逐渐远离自然之道而作伪的价值。尤其维系社会阶级、等差亲疏的礼或繁文缛节,更是虚文假套,使人丧失诚挚真性,是一切祸乱的渊薮。至于聪明才智胜过常人的人,容易自作聪明,虚浮不实,甚至聪明反被聪明误,反成为愚昧的人。所以真正有修养的人会笃守自然的朴厚,避免虚伪,保持真实本性,绝不追求外表的浮华。

    「见素抱朴」目的在使人「少私寡欲」。老子认为人之所以贪求无厌,多半因为受到外物的引诱与刺激。所谓「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,五味令人口爽,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。」(〔道德经〕第十二章)若是不见可欲者,则心自然安定,不致受到外物的诱惑。「见素抱朴」即在减少心灵欲求的对象,以保持寡欲的境界。至于心智诈伪的发展,斲丧纯仆本真,因而自私自利。「弃智绝巧」使人不以小智小慧胜人,不以竞争谋取个人利益,可以保持少私的境界。老子这种修养功夫是针对人性自私多欲的弊病而说的。反智崇俭、见素抱仆的教育,具有消极净化心灵的作用,实施的原则是避免给予受教者过多的物欲刺激,或不当的诱因。至于积极教育功能的发挥,则需另觅指导原理。

    --作者:俞懿娴

智能起名
back_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