朋比为奸

拼音 péng bǐ wéi jiān语法 偏正式
繁体 朋比爲奸,朋比為姦五笔 EXYV
  • 成语解释:

    结党营私,互相勾结干坏事。《新唐书·李绛传》:“趋利之人,常为朋比,同其私也。” 朋比:互相勾结。为:做。

  • 出自:

    宋·高登《高东溪集》:“此曹当尽伏诛;今且偃自恣;尚欲朋比为奸;蒙蔽天日。”

  • 近义词:

    党同伐异,同流合污,狼狈为奸,通同作恶,朋比作奸,沆瀣一气

  • 反义词:

    反戈一击,同心协力,倒戈一击,群策群力

  • 与『朋比为奸』字的名字:

    千为 倩为 倍为 修朋 信为 众朋 劲朋 努比 加比 阿比 郡朋 则为 为馨 为界 为由 为知 为止 为璟 为玏 为潇 为妤 昊朋 玥为 潇为 菲比 韵为 致朋 舒为 硕为 竣为 竣朋 续为 密为 骐朋 骏朋 唯为 帅为 谨为 谨朋 勇朋 厚为 万为 予为 九为 麟为 麒为 鹿比 鑫朋 霖为 震为

  • 详细解释:

    【朋比为奸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成语词典版)

    释义

    互相勾结做坏事。语本《新唐书.卷一五二.李绦列传》。△「朋党比周」

    典源

    《新唐书.卷一五二.李绦列传》帝患朋党,以问绦,答曰:「自古人君最恶者朋党,小人揣知,故常藉口以激怒上心。朋党者,寻之则无迹,言之则可疑。小人常以利动,不顾忠义;君子者,遇主知则进,疑则退,安其位不为它计,故常为奸人所乘。夫圣人同迹,贤者求类,是同道也,非党也。陛下奉遵尧、舜、禹、汤之德,岂谓上与数千年君为党耶?道德同耳。汉1>时名节骨鲠2>士,同心爱国,而宦官小人疾3>之,起党锢之狱4>,讫5>亡天下。趋利之人,常为朋比6>,同其私也;守正之人,常遭构毁7>,违其私也。小人多,谮言常胜;正人少,直道常不胜。可不戒哉!」绦居中介特,尤为左右所不悦,遂因以自明。

    (1) 汉:朝代名,公元前206~公元220,由汉高祖刘邦灭秦,并打败项羽所创立。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,被曹丕篡位而亡,共历时四百年之久。因其间曾被王莽篡夺,后刘秀又将王莽消灭,重建汉室,故史称汉光武帝刘秀以前为「前汉」,以后为「后汉」。

    (2) 骨鲠:比喻正直。鲠,音ㄍㄥˇ。

    (3) 疾:憎恨。

    (4) 党锢之狱:东汉末,桓帝?灵帝之际,宦官干政弄权,朝纲大败,太学生起而批判,反遭奸宦构陷,被捕入狱者数百人,而校尉李膺?大将军窦武?太傅陈蕃等人均被杀。前后共两次,朝中贤良尽失,史称为「党锢之祸」。锢,音ㄍㄨˋ。

    (5) 讫:穷尽、消灭。

    (6) 朋比:一群人彼此勾结集党营私。

    (7) 构毁:设计陷害、毁谤。

    典故说明

    李绦(公元764~830),字深之,唐朝赞皇人。其一生时值中唐时期,国势渐衰,外部藩镇势力越来越大,而朝中的朋党之争也愈演愈烈。李绦一向行正道,勇于犯颜直谏,深得唐宪宗的欣赏,每每徵询其意见,协调事务。典源此处是摘自《新唐书.卷一五二.李绦列传》,提到当时朝中朋党之争激烈,唐宪宗深以为虑,因而询问李绦,李绦说:「自古以来君主最忌讳的就是结党营私的小人,他们是以利益为趋向,完全不顾忠义道德。而正直的君子,则尽忠职守,不图其他的利益,所以常常被奸人所陷害。如同汉朝的名节正直之士,彼此同心而爱国,但是却被那些宦官小人所憎恨,所以就制造了党锢之祸,想要消灭这些正人君子。以私利为趋向的人,因为都同样拥有个人的私心,经常互相勾结做坏事。而遵守正道的人,就会遭到小人设计陷害、毁谤,往往不得善终。小人总是经常奸计得逞,而正直忠贞之人却总是无法战胜,这样的形势,身为一国的君主,怎能不加以戒惕!」后来「朋比为奸」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指互相勾结做坏事。

    书证

    01.宋.高登〈上渊圣皇帝书〉:「主辱臣死,此曹当尽伏诛,今且偃然自恣,尚欲朋比为奸,蒙蔽天日。」

    02.《三国演义.第一回》:「后张让、赵忠、封諝、段珪、曹节、侯览、蹇硕、程旷、夏恽、郭胜十人朋比为奸,号为『十常侍』。」

    03.《明史.卷二○六.陆粲列传》:「御史戴金承风搏击,甘心鹰犬,皆萼姻党,相与朋比为奸者也。」

    04.清.昭槤《啸亭续录.卷二.金司寇》:「故使司员朋比为奸,文成公所贻良法,更改无余,至今犹为烈也。」

    05.《荡寇志.第九回》:「蔡京班师回朝,不日到了东京,面圣谢恩,同童贯朋比为奸,官家竟被他们瞒过。」

    词典附录

    修订本参考资料:彼此勾结做坏事。三国演义˙第一回:后张让、赵忠、封諝、段珪、曹节、侯览、蹇硕、程旷、夏恽、敦胜十人朋比为奸,号为十常恃。荡寇志˙第九回:蔡京班师回朝,不日到了东京,面圣谢恩,同童贯朋比为奸,官家竟被他们瞒过。亦作朋比作奸、朋比作仇。

    【朋比为奸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修订版)

    彼此勾结做坏事。《三国演义.第一回》:「后张让、赵忠、封諝、段珪、曹节、侯览、蹇硕、程旷、夏恽、敦胜十人朋比为奸,号为『十常恃』。」《荡寇志.第九回》:「蔡京班师回朝,不日到了东京,面圣谢恩,同童贯朋比为奸,官家竟被他们瞒过。」也作「朋比作奸」、「朋比作仇」。

    【朋比为奸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简编版)

    彼此勾结做坏事。

    【造句】他们朋比为奸,盗用公款,终于案发入狱。

    【朋比为奸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教育Wiki编版)

    出处

    语本《新唐书.卷一五二.李绦列传》:「趋利之人,常为朋比,同其私也。」

    注释

    比喻人互相勾结做坏事。朋比:结党营私。为:做,奸:坏事。

    近义、反义词近义词

    狼狈为奸、同流合污、沆瀣一气、狐群狗党

    反义词

    群策群力、同心协力

    造句

    朋比为奸的流氓,结夥抢劫,终于被逮捕了。

    典故

    李绦(公元764~830),字深之,唐朝赞皇人。其一生时值中唐时期,国势渐衰,外部藩镇势力越来越大,而朝中的朋党之争也愈演愈烈。李绦一向行正道,勇于犯颜直谏,深得唐宪宗的欣赏,每每徵询其意见,协调事务。典源此处是摘自《新唐书.卷一五二.李绦列传》,提到当时朝中朋党之争激烈,唐宪宗深以为虑,因而询问李绦,李绦说:「自古以来君主最忌讳的就是结党营私的小人,他们是以利益为趋向,完全不顾忠义道德。而正直的君子,则尽忠职守,不图其他的利益,所以常常被奸人所陷害。如同汉朝的名节正直之士,彼此同心而爱国,但是却被那些宦官小人所憎恨,所以就制造了党锢之祸,想要消灭这些正人君子。以私利为趋向的人,因为都同样拥有个人的私心,经常互相勾结做坏事。而遵守正道的人,就会遭到小人设计陷害、毁谤,往往不得善终。小人总是经常奸计得逞,而正直忠贞之人却总是无法战胜,这样的形势,身为一国的君主,怎能不加以戒惕!」后来「朋比为奸」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指互相勾结做坏事。

智能起名
back_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