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仁见智

拼音 jiàn rén jiàn zhì语法 联合式
繁体 見仁見智五笔 MWMT
  • 成语解释:

    《易经·系辞上》:“仁者见之谓之仁,智者见之谓之智。 ”指对于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。

  • 出自:

    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仁者见之谓之仁,智者见之谓之智。”

  • 近义词:

    众口难调,见智见仁

  • 反义词:

    不谋而合,所见略同,不约而同

  • 与『见仁见智』字的名字:

    半见 千智 倭仁 伯见 优智 仇仁 众智 勃见 凡智 郁见 瀚仁 玥智 玥仁 潇见 雯智 芊智 涵智 晗智 译仁 硕智 歆智 歆仁 棠智 坚智 续仁 浚智 浚仁 彦见 威智 姿仁 骏智 唯智 菱智 励智 凌智 羡仁 乾智 予智 予仁 鼎智 麒智 麒仁 馨仁 雪见 雨智 靖智 詹智 索智 翠智 翔仁

  • 详细解释:

    【见仁见智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成语词典版)

    释义

    对同一件事,每个人看法各异。语本《易经.系辞上》。

    典源

    《易经.系辞上》一阴一阳之谓道,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。仁者见之谓之仁,知者1>见之谓之知2>,百姓日用而不知,故君子之道鲜3>矣!

    (1) 知者:有智慧的人。知,音ㄓˋ,同「智」。

    (2) 知:音ㄓˋ,智慧,同「智」。

    (3) 鲜:音ㄒ|ㄢˇ,少。

    典故说明

    《易经》相传由伏羲制卦,文王作系辞,孔子作十翼。共六十四卦,三百八十四爻。《易经》的内容,最早只是记大自然、气象、天文等变化,供古代帝王施政参考之用,一般百姓则用为占卜吉凶。直到孔子为《易经》作传,才赋予它哲理上的意义,成为儒家的重要典籍。《易经》的内容充满神秘的色彩,理念幽微莫测,由宇宙运行乃至人事生灭,都有极精辟的见解。在所引典源《易经.系辞上》中,解释了生成天地万物的「道」,说︰「阴阳的相反相生,生成了宇宙万物,这就是道。承继阴阳之道而生成万物的就是善,而成就万物的就是天命之性,也就是仁义道德。有仁德的人见到此道,就认为是仁;有智慧的人体会此道,就认为是智。百姓虽然日常受用此道,却不知晓。因此君子之道虽然涵盖万有,知道的人却很少啊!」后来「见仁见智」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形容对同一件事,每个人看法各异。

    书证

    01.明.黄道周《榕坛问业.卷一一》:「某云:『中人认得上语,便是上人;上语落在中人,不失中语也。性道文章,随人略领,见仁见智,何必齐观!』」

    02.清.程廷祚《大易择言.卷一三.复卦》:「论复之为卦一阳处乎极下,而动体已萌。……两家各执其是,不无见仁见智之弊,当以石涧之论折衷之。」

    03.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.卷一七二.集部.别集类二五.东岩集》:「至其论《中庸》分八节,独不用朱子之说,则见仁见智,各有所得。」

    04.明.黄道周《榕坛问业.卷二》:「中人认得上语,便是上人;上语落在中人,不失中语也。性道文章,随人略领,见仁见智,何必齐观。」

    05.清.程廷祚《大易择语.卷一三.复卦》:「论复之为卦,一阳处乎极下,而动体已萌。......两家各执其是,不无见仁见智之弊,当以石涧之论折衷之。」

    词典附录

    修订本参考资料:对同一事情,每个人看法各异。如:至于人类究竟是性善还是性恶,则见仁见智,难有定论。

    【见仁见智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修订版)

    对同一事情,每个人看法各异。如:「至于人类究竟是性善还是性恶,则见仁见智,难有定论。」

    【见仁见智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简编版)

    对同一件事情,各人有各人的见解。

    【造句】人性究竟是善或恶,这个问题见仁见智,难有定论。

智能起名
back_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