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时制宜

拼音 yīn shí zhì yí语法 偏正式
繁体 因時制宜五笔 LJRP
  • 成语解释:

    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,采取适当的措施。

  • 出自:

    《淮南子·氾论训》:“器械者,因时变而制宜适也。”

  • 近义词:

    见风使舵,随机应变,因时施宜,权时制宜,相机行事,因事为制,因地制宜,见机行事

  • 反义词:

    一概而论,刻舟求剑,不合时宜

  • 与『因时制宜』字的名字:

    博时 博宜 南时 南因 卓时 卉宜 储时 信宜 俊时 侑宜 优宜 卿时 卿宜 凯时 凯宜 兰时 元时 兆时 制鹏 制轩 制坤 制庭 制度 初时 玥宜 潇宜 雯宜 茹宜 菡宜 涵宜 臻宜 从宜 韵宜 致宜 皆宜 歆宜 姿宜 谨宜 倬宜 伟宜 凤宜 馨宜 香宜 鑫宜 露宜 霖宜 辛宜 繁宜 简宜 筱宜

  • 详细解释:

    【因时制宜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成语词典版)

    释义

    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,采取合宜的措施应对。语本《淮南子.泛论》。△「因地制宜」、「因事制宜」

    典源

    《淮南子.泛论》故民迫其难则求其便,困其患则造其备,人各以其所知,去其所害,就其所利。常故不可循,器械不可因也,则先王之法度有移易者矣。……古者人醇工庞,商朴女重,是以政教易化,风俗易移也。今世德益衰,民俗益薄,欲以朴重之法,治既弊之民,是犹无镝衔橛策錣而御馯马也。昔者,神农无制令而民从,唐虞有制令而无刑罚,夏后氏不负言,殷人誓,周人盟。逮至当今之世,忍诟而轻辱,贪得而寡羞,欲以神农之道治之,则其乱必矣。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,天下高之。今之时人,辞官而隐处,为乡邑之下,岂可同哉!古之兵,弓剑而已矣,槽矛无击,修戟无刺。晚世之兵,隆冲以攻,渠幨以守,连弩以射,销车以斗。古之伐国,不杀黄口,不获二毛。于古为义,于今为笑。古之所以为荣者,今之所以为辱也。古之所以为治者,今之所以为乱也。夫神农、伏羲,不施赏罚而民不为非,然而立政者不能废法而治民。舜执干戚而服有苗,然而征伐者不能释甲兵而制强暴。由此观之,法度1>者,所以论民俗而节2>缓急也;器械者,因时变3>而制宜适也。夫圣人作法而万物制焉,贤者立礼而不肖者拘焉。制法之民,不可与远举;拘礼之人,不可使应变。耳不知清浊之分者,不可令调音;心不知治乱之源者,不可令制法。必有独闻之耳,独见之明,然后能擅道而行矣。

    (1) 法度:法律和制度。

    (2) 节:限制、控制。

    (3) 时变:时局的变迁。

    典故说明

    所谓「制宜」,义为采取适当措施,如「因时制宜」、「因地制宜」、「因事制宜」等词语,是说当时、地、事各种条件产生变化时,就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因应。其中「因时制宜」见于《淮南子.泛论》。作者以为,古时的法律制度不能适用于今日,古时的武器在今日也不合用,是以「法度者,所以论民俗而节缓急也;器械者,因时变而制宜适也」。也就是说:法律制度应顺应民俗而随时调整,武备、兵器应依据时局变迁而因应改良。后来「因时制宜」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指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,采取合宜的措施应对。

    书证

    01.《晋书.卷四六.刘颂列传》:「所遇不同,故当因时制宜,以尽事适今。」

    02.《宋史.卷三一一.晏殊等列传》:「论曰:『……仁宗之世,天下承平,因时制宜,济以宽厚,相臣预有力焉。』」

    03.清.魏源《圣武记.卷一一.武事余记》:「为政贵因时制宜,应如何酌减,以复旧制,着会议具奏。」

    04.《文明小史.第一回》:「我们中国,都是守着那几千年的风俗,除了几处通商口岸,稍能因时制宜,其余十八行省,那一处不是执迷不化,扞格不通呢? 」

    05.《清史稿.卷一二○.食货志一》:「而杀虎口之议亩租,察哈尔属之戢私垦,……列朝因时制宜,不拘成例。」

    词典附录

    修订本参考资料: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,采取合宜的措施应对。周书˙卷二十四˙卢辩传:自魏末离乱,孝武西迁,朝章礼度湮坠咸尽。辩因时制宜,皆合轨度。文明小史˙第一回:除了几处通商口岸,稍能因时制宜,其余十八行省,那一处不是执迷不化,扞格不通呢?

    【因时制宜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修订版)

    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,采取合宜的措施应对。《周书.卷二四.卢辩传》:「自魏末离乱,孝武西迁,朝章礼度湮坠咸尽。辩因时制宜,皆合轨度。」《文明小史.第一回》:「除了几处通商口岸,稍能因时制宜,其余十八行省,那一处不是执迷不化,扞格不通呢?」

    【因时制宜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简编版)

    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,采取合宜的措施。

    【造句】时代不断演进,经济策略应因时制宜,顺应各种变化。

    【因时制宜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教育Wiki编版)

    解释

    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,采取适当的措施。

    出处

    《淮南子·泛论训》:“器械者,因时变而制宜适也。”

    故事

    《淮南子.泛论》故民迫其难则求其便,困其患则造其备,人各以其所知,去其所害,就其所利。常故不可循,器械不可因也,则先王之法度有移易者矣。……古者人醇工庞,商朴女重,是以政教易化,风俗易移也。今世德益衰,民俗益薄,欲以朴重之法,治既弊之民,是犹无镝衔橛策錣而御馯马也。昔者,神农无制令而民从,唐虞有制令而无刑罚,夏后氏不负言,殷人誓,周人盟。逮至当今之世,忍诟而轻辱,贪得而寡羞,欲以神农之道治之,则其乱必矣。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,天下高之。今之时人,辞官而隐处,为乡邑之下,岂可同哉!古之兵,弓剑而已矣,槽矛无击,修戟无刺。晚世之兵,隆冲以攻,渠幨以守,连弩以射,销车以斗。古之伐国,不杀黄口,不获二毛。于古为义,于今为笑。古之所以为荣者,今之所以为辱也。古之所以为治者,今之所以为乱也。夫神农、伏羲,不施赏罚而民不为非,然而立政者不能废法而治民。舜执干戚而服有苗,然而征伐者不能释甲兵而制强暴。由此观之,法度者,所以论民俗而节缓急也;器械者,因时变而制宜适也。夫圣人作法而万物制焉,贤者立礼而不肖者拘焉。制法之民,不可与远举;拘礼之人,不可使应变。耳不知清浊之分者,不可令调音;心不知治乱之源者,不可令制法。必有独闻之耳,独见之明,然后能擅道而行矣。

    补充

    近义词:随机应变 见风使舵 见机行事

    实例

    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状况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影响,做决定时必须要因时制宜,做出正确的决定。

    参考资料

    教育部成语典

智能起名
back_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