耸人听闻

拼音 sǒng rén tīng wén语法 偏正式
繁体 聳人聽聞五笔 WWKU
  • 成语解释:

    夸大事实或说离奇的话,使人听了感到震惊。

  • 出自:

    清·恽敬《杂记》:“豫章大镇;或书有不可达者;故托辞为此;抑为州将者;以此耸人听闻;豫绝系援;皆未可知。”

  • 近义词:

    危言耸听,骇人听闻,骇人闻听,混淆视听

  • 反义词:

    不偏不倚,本来面目

  • 与『耸人听闻』字的名字:

    博人 千人 十人 儒听 储闻 倍闻 俪闻 俐闻 佳闻 伯闻 他人 人谷 人如 人吕 人一 人予 人丰 人面 人霓 人辰 人筠 人衢 人颂 人类 人玉 人裕 人锹 人钢 人有 人意 人思 人晨 人是 人昕 人猷 人槿 人楠 人查 人烽 人轩 人珲 人孙 人怡 人灏 人瀚 人溥 人涵 人汶 人换 人婷

  • 详细解释:

    【耸人听闻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成语词典版)

    释义

    「耸人听闻」之「耸人」,典源作「耸动」。使人听后大为惊骇。※语或本宋.周密《齐东野语.卷七.洪君畴》。△「危言耸听」、「骇人听闻」、「耸动人听」

    典源

    ※宋.周密《齐东野语.卷七.洪君畴》近世敢言之士,虽间有之,然能终始一节,明目张胆,言人之所难者,绝无而仅有,曰温陵洪公天锡君畴一人而已。方宝佑间,宦寺肆横,簸弄天纲,外阃朝绅,多山门下,庙堂不敢言,台谏长其恶,或饵其利,或畏其威,一时声焰,真足动摇山岳,回天而驻日也。乙卯元正,以公为御史。公来自孤远,时莫知为何如人。首疏1>以正心格君为说,且曰:「臣职在宪府2>,不惟不能奉承大臣风旨,亦不敢奉承陛下风旨。」固已耸动听闻矣。

    (1) 疏:古代臣下进呈君王的奏章。

    (2) 宪府:御史治事的地方,指御史台。

    典故说明

    「耸人听闻」原作「耸动听闻」。耸,惊骇、惊动的意思。听闻,所听到的事情。「耸人听闻」的意思是指人对于所听到的事情感到惊骇。宋朝周密所撰《齐东野语》这本书记载很多南宋旧事,而〈洪君畴〉一文是写洪君畴的生平事蹟。洪君畴,名天锡,宋朝泉州晋江人。理宗宝佑年间,宦官、外戚为祸,却没人敢上书弹劾,那时洪君畴恰好被任命为御史,他一向敢于直言,任职后在首次上呈的奏章,强调身为御史,应以公正无私的心,匡正君主行为,并且说:「职责所在,不但不能奉承大臣的旨意,也不敢奉承陛下的旨意。」当然,这种看法和官场谄媚风气相达异,使人听到这些话后大为惊骇、震憾。后来「耸人听闻」这句成语可能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表示使人听后大为惊骇。出现「耸人听闻」的书证如《野叟曝言.第三五回》:「文白以区区一衿,敢于指斥其短,欲诛戮其身,真可谓不畏强御者矣!比着那史册上的朱云请剑,李膺破柱,更足耸人听闻!」

    书证

    01.清.恽敬〈杂记〉:「其时朝野多故,豫章大镇,或书有不可达者,故托辞为此;抑为州将者,以此耸人听闻,豫绝系援,皆未可知。」

    02.清.汪师韩《诗学纂闻.刘随州别严士元诗》:「其言『细雨湿衣看不见』者,以比浸润之谮;『闲花落地听无声』者,闲官之挫折,无足重轻,不足耸人听闻。」

    03.《野叟曝言.第三五回》:「文白以区区一衿,敢于指斥其短,欲诛戮其身,真可谓不畏强御者矣!比着那史册上的朱云请剑,李膺破柱,更足耸人听闻!」

    词典附录

    修订本参考资料:使人听后大为惊骇。野叟曝言˙第三十五回:文白以区区一衿,敢于指斥其短,欲诛戮其身,真可谓不畏强御者矣!比着那史册上的朱云请剑,李膺破柱,更足耸人听闻。

    【耸人听闻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修订版)

    使人听后大为惊骇。《野叟曝言.第三五回》:「文白以区区一衿,敢于指斥其短,欲诛戮其身,真可谓不畏强御者矣!比着那史册上的朱云请剑,李膺破柱,更足耸人听闻。」

    【耸人听闻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简编版)

    使人听后非常惊骇。

    【造句】最近发生了一连串的白昼抢劫案件,真是耸人听闻。

智能起名
back_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