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同小异

拼音 dà tóng xiǎo yì语法 联合式
繁体 大同小異五笔 DMIN
  • 成语解释:

    大部分相同,只有小部分不同。

  • 出自:

    北魏·杨衒之《洛阳伽蓝记·闻义里》:“惠生在乌场国二年;西胡风俗;大同小异;不能具录。”

  • 近义词:

    如出一辙,求同存异,小异大同,云泥之别,并行不悖,神肖酷似,相差无几,伯仲之间,本同末异,一模一样

  • 反义词:

    天悬地隔,天差地别,迥然不同,天渊之别,迥乎不同,天壤之别,大相径庭

  • 与『大同小异』字的名字:

    卓同 克同 亿同 冠大 七小 昊同 玥同 雯同 芊同 柏同 译同 韵同 骏大 花小 际同 凌同 麒同 雍大 雅同 雄大 鑫大 雪大 超大 起大 誉同 麦小 麦同 赫同 耀大 翊同 羿同 管同 顺大 要同 耿同 玺同 裕同 鹏小 钧同 皓同 瑜同 晟大 晟同 星同 攸同 梓异 梓大 炫同 炜同 轶同

  • 详细解释:

    【大同小异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成语词典版)

    释义

    形容事物略有差异,但大体相同。语本《庄子.天下》。△「学富五车」

    典源

    《庄子.天下》惠施多方,其书五车,其道舛驳,其言也不中。厤物之意,曰:「至大无外,谓之大一;至小无内,谓之小一。无厚,不可积也,其大千里。天与地卑,山与泽平。日方中方睨,物方生方死。大同而与小同异,此之谓小同异;万物毕1>同毕异,此之谓大同异。南方无穷而有穷,今日适越而昔来。连环可解也。我知天下之中央,燕之北越之南是也。泛爱万物,天地一体也。」

    (1) 毕:全部。

    典故说明

    「大同小异」的典源本于《庄子.天下》篇提到惠施的一段话。惠施是战国名家的代表人物,名家就是逻辑学家,他们的学说很计较逻辑的是非,这一点和庄子超脱逍遥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,所以庄子常借惠子的见解来作反例。〈天下〉篇引用惠子这一段话的大意是这样的:惠施知识虽然很广博,读过很多书,但也因此,所知道的道理驳杂,发表的见解也有所不妥。例如他曾分析物的大小同异的观念:「最大的标准是无法再找出更大的空间了,我们可以称它为「大一」;最小的标准是无法再找出更小的空间了,我们可以称它为「小一」。但是这二者是可以互换的。例如「无厚」,既然没有厚度,应该很小,但我也可以说它像千里一样地大。再例如天高地卑,我也可以说天如地卑;山高泽低,我也可以说山如泽低;日正当中,我也可以说日正西斜;物刚出生,我也可以说物刚死亡。可见万物之间,如果从「异」的角度看,大部分同,却存在有些不同,我们可以称这种情形为「小同异」;如果从「同」的角度看,万物是全同全异的,我们可以称这种情形为「大同异」。我们既可以说南方距离无穷远,却也可以说南方近在眼前。假如我们今日来到越国,也可以说是昨天就到了。为什么会如此?正是时空是连环的。于是我可以随意地说天下的中央就在燕国之北,或在越国之南。如果能这样去观察万物,自然可以知道万物的大小同异无别,天和地也是一体无差别的。」在这段话中,原文的「大同而与小同异」,指的就是大部分同而小部分异,演变成「大同小异」这个成语,用来形容事物略有差异,但大体相同。

    书证

    01.《洛阳伽蓝记.卷五.城北》:「西胡风俗,大同小异,不能具录。」

    02.《朱子语类.卷三九.论语.先进篇上》:「三子皆意思大同小异:求赐则微见其意,子路则全体发在外,闵子则又全不外见,然此意思亦自在。」

    03.宋.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.前集.卷一一.杜少陵六》:「《缃素杂记》、《学林新编》,二家辨证乘槎事,大同小异。」

    04.宋.吴幵《优古堂诗话.日月跳踯》:「又〈答胡灵之〉诗序云『日月跳踯,于今行二十年矣』,几与退之『日月如跳丸』大同小异也。」

    05.《醒世姻缘传.第二六回》:「他凡百干出来事,都与这大同小异,不甚相远。」

    06.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.第八四回》:「说的是侯统领一个,其实如今做官的人,无非与侯统领大同小异罢了。」

    词典附录

    修订本参考资料:大体相同,但略有差异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˙第八十四回:说的是侯统领一个,其实如今做官的人,无非与侯统领大同小异罢了。

    【大同小异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修订版)

    大体相同,但略有差异。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.第八四回》:「说的是侯统领一个,其实如今做官的人,无非与侯统领大同小异罢了。」

    【大同小异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简编版)

    大体相同,但略有差异。

    【造句】这两本书的题材和内容大同小异,只是文字风格较为不同罢了。

智能起名
back_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