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死一生

拼音 jiǔ sǐ yī shēng语法 联合式
繁体 九死一生五笔 VGGT
  • 成语解释:

    形容经历许多次危险而幸存下来。

  • 出自:

    战国·楚·屈原《离骚》:“亦余心之所善兮;虽九死其犹未悔。”唐·刘良注:“虽九死无一生;未足悔恨。”

  • 近义词:

    逃出生天,劫后余生,凶多吉少,南征北战,千钧一发,岌岌可危,绝处逢生,千均一发,两世为人,死里求生,危在旦夕,死里逃生,急不可待,在劫难逃,万死一生

  • 反义词:

    平安无恙,安如泰山,平平安安,安然如故,安然无恙,平安无事,安如磐石,安然无事

  • 与『九死一生』字的名字:

    南九 儒一 偶一 候一 侑一 优一 仙一 会一 众生 人一 卫一 陌一 阮一 井九 亓一 刍一 丛一 丑生 栎一 昊生 瀚一 玥一 潇一 茹一 芊九 璐一 璐生 涵一 晗一 臻一 韵一 竣一 竣生 镜一 歆一 棠一 浚一 威一 喜九 花一 谨一 谦生 倬一 原一 厚一 凌一 羡一 予一 九玥 九棣

  • 详细解释:

    【九死一生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成语词典版)

    释义

    「九死」指历经多次近于死亡之险境。见于战国.楚.屈原〈离骚〉。「九死一生」形容历经极大的危险而幸存。※语或本《六臣注文选.屈原.离骚》唐.刘良.注。后亦用「九死一生」表十死其九之意,比喻幸免于死的人很少,亦用于比喻生命迹象微弱,濒临死亡。△「死里逃生」、「虎口余生」

    典源

    ※《六臣注文选.屈原.离骚》屈原〈离骚〉:「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。」唐.刘良.注:「九,数之极也。言忠信贞洁,我心所善1>,以此遇害,虽九死无一生,未足悔恨。」

    (1) 善:喜好、喜爱。

    典故说明

    「九死一生」指历经多次近于死亡的险境,犹能存活。见用于刘良注解屈原〈离骚〉的注语。屈原(公元前343~?),名平,又名正则,字灵均,战国时楚人。曾做左徒、三闾大夫,怀王时,遭靳尚等人毁谤,被放逐于汉北,襄王时被召回,又遭上官大夫谮言而流放至江南,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,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。楚怀王时,屈原因谗言被疏,忧愁幽思而作〈离骚〉,以表明爱国心志。全文词采雅丽,为一长篇韵文,对后代文学有深远的影响。其中「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」 二句,意思是说楚怀王不了解屈原为了忠君爱国,死守善道,即使历经多次近于死亡之险境也不后悔的一片赤诚,反而听信谗言疏远他,但还是不放弃自己的理想,绝不与奸佞之徒同流合污。《六臣注文选》中的刘良注语中,就用「虽九死无一生,未足悔恨」来解说这个意思。后来「九死一生」这句成语也许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形容历经极多、极大的危险而幸存。亦用「九死一生」比喻幸免于死的人很少,亦用于比喻生命迹象微弱,濒临死亡。

    书证

    01.元.王仲文《救孝子.第一折》:「您哥哥剑洞枪林快厮杀,九死一生不当个耍。」

    02.《济公传.第二一八回》:「再要遇见济颠和尚,我就得被获遭擒,九死一生。」

    03.《说岳全传.第七六回》:「何凤躺在一边,口中只有出的气,没有入的气,已是九死一生。」

    04.《镜花缘.第三六回》:「又想自从到此,被国王缠足、穿耳、毒打、倒吊,种种辱没,九死一生。这国王恁般狠毒,明是冤家对头,躲还躲不来,怎敢亲近!」

    05.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.第二回》:「二十年之久,在此中过来,未曾被第一种所蚀,未曾被第二种所啖,未曾被第三种所攫;居然被我都避了过去,还不算是九死一生么?」

    词典附录

    修订本参考资料:比喻极危险的境遇。元˙王仲文˙救孝子˙第一折:您哥哥剑洞枪林快厮杀,九死一生不当个耍。喻世明言˙卷十九˙杨谦之客舫遇侠僧:蛮烟瘴疫,九死一生,欲待不去,奈日暮途穷。亦作万死一生。

    【九死一生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修订版)

    比喻极危险的境遇。元.王仲文《救孝子.第一折》:「您哥哥剑洞枪林快厮杀,九死一生不当个耍。」《喻世明言.卷一九.杨谦之客舫遇侠僧》:「蛮烟瘴疫,九死一生,欲待不去,奈日暮途穷。」也作「万死一生」。

    【九死一生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简编版)

    比喻历经极大的险境而能幸存。

    【造句】这次飞机失事他得以幸免于难,真可谓九死一生。

    【九死一生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教育Wiki编版)

    1解释

    指历经多次近于死亡的险境,犹能存活。比喻幸免于死的人很少,亦用于比喻生命迹象微弱,濒临死亡。

    2出处

    屈原〈离骚〉:「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。」

    3造句

    他刚刚从歹徙的手里,后来被警察救回,真是九死一生啊!

智能起名
back_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