骇人听闻

拼音 hài rén tīng wén语法 复杂式
繁体 駭人聽聞五笔 CWKU
  • 成语解释:

    使人听了非常吃惊(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)。

  • 出自:

    宋·朱熹《朱文公文集·答詹师书》:“浙中近年怪论百出;骇人听闻;坏人心术。”

  • 近义词:

    危言耸听,骇人视听,耸人听闻,骇人闻见

  • 与『骇人听闻』字的名字:

    博人 千人 十人 儒听 储闻 倍闻 俪闻 俐闻 佳闻 伯闻 他人 人谷 人如 人吕 人一 人予 人丰 人面 人霓 人辰 人筠 人衢 人颂 人类 人玉 人裕 人锹 人钢 人有 人意 人思 人晨 人是 人昕 人猷 人槿 人楠 人查 人烽 人轩 人珲 人孙 人怡 人灏 人瀚 人溥 人涵 人汶 人换 人婷

  • 详细解释:

    【骇人听闻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成语词典版)

    释义

    令人听了十分震惊。语本《隋书.卷六九.王劭列传》。△「危言耸听」、「耸人听闻」

    典源

    《隋书.卷六九.王劭列传》劭在着作,将二十年,专典国史,撰《隋书》八十卷。多录口敕,又采迂怪不经之语及委巷之言,以类相从,为其题目,辞义繁杂,无足称者,遂使隋代文武名臣列将善恶之迹,堙没无闻。初撰《齐志》,为编年体,二十卷,复为《齐书》纪传一百卷,及《平贼记》三卷。或文词鄙野,或不轨不物1>,骇人视听,大为有识所嗤鄙2>,然其采擿经史谬误,为《读书记》三十卷,时人服其精博。

    (1) 不轨不物:超出常轨,不合法度。

    (2) 嗤鄙:轻视、不屑。嗤,音ㄔ。

    典故说明

    「骇人听闻」原作「骇人视听」。隋朝王劭,知识广博,为人称道。曾担任着作佐郎一职,将近二十年,陆续撰写过《齐志》、《齐书》、《平贼记》,但因文章用字遣词鄙陋粗俗,内容又多超出常轨、不合法度之处,让人见了十分震惊,被有见识的人所轻视。后来「骇人听闻」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表示令人听了十分震惊。

    书证

    01.清.赵翼《廿二史劄记.卷三五.明代宦官》:「按明代宦官擅权,其富亦骇人听闻。」

    02.清.林则徐〈附审办回民丁灿庭京控案片〉:「是该处七哨汉民之凶横惨毒,实属骇人听闻。」

    03.《野叟曝言.第三五回》:「党桐欲以天子驭世之权,悉归司礼;冯时欲以释氏空寂之教,易百王治世之经;其意即欲皇上长生,其立说则已骇人听闻。」

    04.《镜花缘.第六回》:「下界帝王虽有御诏,但非为国计民生起见,且系酒后游戏,该仙子何以迫不及待,并不奏闻请旨,任听部下逞艳于非时之候,献媚于世主之前,致令时序颠倒,骇人听闻?」

    词典附录

    修订本参考资料:令人听了十分震惊。镜花缘˙第六回:该仙子何以迫不及待,并不奏闻请旨,任听部下逞艳于非时之候,献媚于世主之前,致令时序颠倒,骇人听闻。亦作骇听。

    【骇人听闻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修订版)

    令人听了十分震惊。《镜花缘.第六回》:「该仙子何以迫不及待,并不奏闻请旨,任听部下逞艳于非时之候,献媚于世主之前,致令时序颠倒,骇人听闻。」也作「骇听」。

    【骇人听闻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简编版)

    令人听了十分震惊。

    【造句】非洲地区因为天灾人祸相寻不断,每天有大批的人饿死、病死,真是骇人听闻。

    【骇人听闻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教育Wiki编版)

    1.出处

    孟元老.东京梦华录.东角楼街巷︰「每一交易,动及千万,骇人闻见。」

    2.释义

    骇︰惊吓,震惊。

    3.用法

    说明事情超越常理,使人听了感到震惊。

    4.义近.义反义近

    骇人视听、耸人听闻、危言耸听

    义反

    不足为奇、司空见惯、习以为常

    5.造句

    这个小镇,上周发生一件骇人听闻的凶杀案。

智能起名
back_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