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不识丁

拼音 mù bù shí dīng语法 主谓式
繁体 目不識丁五笔 HGYS
  • 成语解释:

    《旧唐书·张弘靖传》:“今天下无事,汝辈挽得两石力弓,不如识一丁字。”据说“丁”应写作“个”,因为字形相近而误。后来形容人不识字说“不识一丁”或“目不识丁”。

  • 出自:

    宋·洪迈《容斋俗考》:“今人多用不识一丁字;谓祖《唐书》。”

  • 近义词:

    不学无术,一无所知,不识之无,不辨菽麦,一丁不识,胸无点墨,一窍不通,不识一丁,目不识字,才疏学浅

  • 反义词:

    识文断字,精通文翰,学富五车,博览群书,学贯中西,两脚书橱,如椽大笔,满腹经纶,凿壁偷光,著作等身,舞文弄墨,着作等身

  • 与『目不识丁』字的名字:

    南丁 卓识 千丁 克识 俊丁 代丁 亿丁 关丁 允识 八不 嫣识 芊识 柏识 柏丁 喜识 默识 雍识 鑫丁 雷丁 醒目 钰丁 腾目 朝丁 瑞丁 普丁 敏丁 梓丁 禹识 悦丁 墨识 源识 广丁 莉丁 茂丁 识秋 识晟 识佑 识然 儒识 少识 识凌 识勋 识亦 识豪 目涵 目伟 目琦 目栖 目河 目东

  • 详细解释:

    【目不识丁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成语词典版)

    释义

    连「丁」字都不认识。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。#语本《旧唐书.卷一二九.张延赏列传》。△「不学无术」、「胸无点墨」

    典源

    #《旧唐书.卷一二九.张延赏列传》弘靖之入幽州也,蓟人无老幼男女,皆夹道而观焉。河朔军帅冒寒暑,多与士卒同,无张盖安舆之别。弘靖久富贵,又不知风土,入燕之时,肩舆于三军之中,蓟人颇骇之。弘靖以禄山、思明之乱,始自幽州,欲于事初尽革其俗,乃发禄山墓,毁其棺柩,人尤失望。从事1>有韦雍2>、张宗厚3>数辈,复轻肆嗜酒,常夜饮醉归,烛火满街,前后呵叱4>,蓟5>人所不习之事。又雍等诟责吏卒,多以反虏名之,谓军士曰:「今天下无事,汝辈挽得两石6>力弓,不如识一丁字。」军中以意气自负,深恨之。

    (1) 从事︰职官名。汉刺史佐吏,通称为州从事,历代因其制,宋废。

    (2) 韦雍:唐朝人,生卒年不详。曾为太子宾客。张弘靖为幽州节度使时,其为观察判官,摄监察御史。主政其间,与张弘靖多改习俗,引起当地居民不满,愤而起乱,遭叛民捕杀。

    (3) 张宗厚:唐朝人,生卒年不详。为张弘靖任幽州节度使之从官,与韦雍等俱遭叛民杀害。

    (4) 呵叱:大声责骂。叱,音ㄔˋ。

    (5) 蓟:地名。唐玄宗开元十八年置,治所在渔阳,约当今河北省蓟县。

    (6) 石:音ㄉㄢˋ,古代计算重量的单位。 〔参考资料〕另可参考:《新唐书.卷一二七.张嘉贞列传》

    典故说明

    「目不识丁」原作「不识一丁」。据《旧唐书.卷一二九.张延赏列传》载,唐代时,张弘靖被任命为幽州节度使,掌管幽州地方的军政。当他前往幽州上任时,当地百姓夹道观看,看到他乘着轿子走在军队之中,大家都非常惊讶。因为当地的将军都是与士兵一同日晒雨淋,从不坐轿子的,因此对他产生不好的印象。又因幽州为安禄山之乱的发起地,人民向来强悍尚武,张弘靖想改善当地的民风,便毁坏安禄山的坟墓,此举更引起当地人民的反感。他的两个从官韦雍、张宗厚行为嚣张跋扈,常吃喝玩乐直到深夜,喝醉酒还要大队人马护送他们回家,烛火照得整条街通亮。看到不满意的事就乱骂大叫,还对士兵说:「现在天下太平,你们会拉弓射箭有什么用?还不如去认识一个『丁』字来得有用!」因为「丁」字是很容易认识的字,如果连「丁」字都不认识,那就接近文盲了。所以这句话不但夸赞了自己,也取笑了长于武艺的兵士。使得士兵们相当地气愤,对他们深恶痛绝。后来「目不识丁」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。

    书证

    01.明.杨涟〈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疏〉:「金吾之堂,口皆乳臭;诰敕之馆,目不识丁。」

    02.《警世通言.卷一七.钝秀才一朝交泰》:「他两个祖上也曾出仕,都是富厚之家,目不识丁,也顶个读书的虚名。」

    03.《醒世姻缘传.第一回》:「若是那等目不识丁的,村气射人的,就是王侯贵戚,他也只是外面怕他,心内却没半分诚敬。」

    04.《隋唐演义.第一七回》:「惠及是他最小儿子,倚着门廕,少不得做了官。目不识丁,胸无点墨。」

    05.清.袁枚《随园诗话.卷九》:「余在都时,永之引见满洲学士春台。春自云:『年三十时,目不识丁,从一禅师静坐三月,颇以为苦。』」

    06.《济公传.第一八一回》:「我们这座村庄,有七八十户人家,有三四辈人,没有一人认字的,都是目不识丁。」

    07.清.郑燮〈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〉:「不数年间,变富贵为贫贱。有寄人门下者,有饿莩乞丏(丐)者,或仅守厥家,不失温饱,而目不识丁。」

    词典附录

    修订本参考资料: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。见不识一丁条。警世通言˙卷十七˙钝秀才一朝交泰:他两个祖上也曾出仕,都是富厚之家,目不识丁,也顶个读书的虚名。醒世姻缘传˙第一回:若是那等目不识丁的,村气射人的,就是王侯贵戚,他也只是外面怕他,心内却没半分诚敬。

    【目不识丁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修订版)

    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。参见「不识一丁」条。《警世通言.卷一七.钝秀才一朝交泰》:「他两个祖上也曾出仕,都是富厚之家,目不识丁,也顶个读书的虚名。」《醒世姻缘传.第一回》:「若是那等目不识丁的,村气射人的,就是王侯贵戚,他也只是外面怕他,心内却没半分诚敬。」

    【目不识丁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简编版)

    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。语本《旧唐书.卷一二九.张延赏传》。

    【造句】虽然他的父母都目不识丁,却培育出这个学问渊博的孩子。

    【目不识丁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教育Wiki编版)

    1.出处

    《旧唐书·张弘靖传》:“今天下无事,汝辈挽得两石力弓,不如识一丁字。”

    2.语译

    比喻不识字。

    3.故事内容

    「目不识丁」原作「不识一丁」。据《旧唐书.卷一二九.张延赏列传》载,唐代时,张弘靖被任命为幽州节度使,掌管幽州地方的军政。当他前往幽州上任时,当地百姓夹道观看,看到他乘着轿子走在军队之中,大家都非常惊讶。因为当地的将军都是与士兵一同日晒雨淋,从不坐轿子的,因此对他产生不好的印象。又因幽州为安禄山之乱的发起地,人民向来强悍尚武,张弘靖想改善当地的民风,便毁坏安禄山的坟墓,此举更引起当地人民的反感。他的两个从官韦雍、张宗厚行为嚣张跋扈,常吃喝玩乐直到深夜,喝醉酒还要大队人马护送他们回家,烛火照得整条街通亮。看到不满意的事就乱骂大叫,还对士兵说:「现在天下太平,你们会拉弓射箭有什么用?还不如去认识一个『丁』字来得有用!」因为「丁」字是很容易认识的字,如果连「丁」字都不认识,那就接近文盲了。所以这句话不但夸赞了自己,也取笑了长于武艺的兵士。使得士兵们相当地气愤,对他们深恶痛绝。后来「目不识丁」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。

    4.近义、反义词近义词

    胸无点墨、不识之无

    反义词

    学富五车、满腹经纶

    5.造句

    阿嬷目不识丁,连自己的名字都看不懂。

智能起名
back_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