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相矛盾

拼音 zì xiāng máo dùn语法 含贬义
繁体 自相矛盾五笔 TSCR
  • 成语解释:

    《韩非子·难势》上说,有个人又卖矛,又卖盾。 卖矛的时候说他的矛无比锋利,什么东西都能刺透;卖盾的时候又说他的盾无比坚固,什么东西都穿不透。有人就问他,要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呢?他无言以对。后用“自相矛盾”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。

  • 出自:

    《魏书·明亮传》:“辞勇及武;自相矛盾。”

  • 近义词:

    格格不入,漏洞百出,前后抵触,首尾乖互,相互抵触,鬻矛誉盾

  • 反义词:

    并行不悖,天衣无缝,滴水不漏,顺理成章,自圆其说,言行一致,无懈可击

  • 与『自相矛盾』字的名字:

    芊矛 舒相 绣自 霄相 靖矛 盾策 盾泉 盾辉 盾州 相翰 相雯 相婕 相晗 相臻 相硕 相棠 相鑫 相霈 相霆 相睿 相锐 相胤 相瑾 相琳 相理 相暖 相榆 相楷 相桦 相柯 相灵 相辅 相贻 相惜 相悦 相垣 相约 相潮 相淳 相治 相峻 相婷 相妍 相宸 相闻 相当 相遇 相蓉 相萱 相莹

  • 详细解释:

    【自相矛盾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成语词典版)

    释义

    比喻言语或行事前后无法呼应,互相抵触。◎典出《韩非子.难一》。

    典源

    ◎1《韩非子.难一》楚1>人有鬻2>楯3>与矛者,誉之曰:「吾楯之坚,物莫能陷4>也。」又誉其矛曰:「吾矛之利,于物无不陷也。」或曰:「以子之矛,陷子之楯,何如?」其人弗能应5>也。夫不可陷之楯,与无不陷之矛,不可同世而立。今尧、舜之不可两誉,矛楯之说也。

    (1) 楚:国名,周成王封熊绎于楚,春秋时称王,为战国七雄之一,领有今湖南、湖北、安徽、浙江及河南南部,后为秦所灭。

    (2) 鬻:音ㄩˋ,卖。

    (3) 楯:音ㄕㄨㄣˇ,通「盾」。古代用来抵御敌人兵刃及保护自己的兵器。

    (4) 陷:指刺入。

    (5) 弗能应:无法回答。

    (6) 两誉:尧、舜两人同时都得到最高的赞美。

    ◎2《韩非子.难势》客曰:「人有鬻矛与楯者,誉其楯之坚,物莫能陷也。俄而又誉其矛曰:『吾矛之利,物无不陷也。』人应之曰:『以子之矛,陷子之楯,何如?』其人弗能应也。」

    典故说明

    矛是攻击的兵器,而盾是用来防御兵器攻击的器具。在《韩非子.难一》中,举了一个故事说:有个楚国人在市集上卖矛和盾。刚开始时先是夸赞他的盾说:「我这面盾非常坚固,任何锋利的东西都刺不破它。」过了一会儿,又夸赞他的矛说:「我这只矛是最锋利的,没有什么东西是它不能刺破的。」这时,有人紧接着问说:「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,那结果会是怎样呢?」这一问,让卖矛与盾的人无言以对。典源又见《韩非子.难势》。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「自相矛盾」,用来比喻言语或行事前后无法呼应,互相抵触。

    书证

    01.《梁书.卷四三.韦粲列传》:「前诸将之议,豫州意所未同,即二宫危逼,猾寇滔天,臣子当戮力同心,岂可自相矛盾,豫州必欲立异,锋镝便有所归。」

    02.《魏书.卷八四.儒林列传.李业兴》:「业兴曰:『圆方之言,出处甚明,卿自不见。见卿录梁主《孝经义》亦云上圆下方,卿言岂非自相矛盾!』」

    03.《旧唐书.卷四五.舆服志》:「今三品乃得同王之毳冕,而三公不得同王之衮名。岂惟颠倒衣裳,抑亦自相矛盾。」

    04.《朱子语类.卷八七.礼四.小戴礼》:「礼家之说,大抵自相矛盾。」

    05.《宋史.卷一三一.乐志六》:「于是命李照改定雅乐,比朴下三律。照以纵黍累尺,虽律应古乐,而所造锺磬,才中太簇,乐与器自相矛盾。」

    06.《元史.卷七二.祭祀志一》:「《礼经》出于秦火之后,残阙脱漏,所存无几。至汉,诸儒各执所见。后人所宗,惟郑康成、王子痈,而二家自相矛盾。」

    07.《明史.卷一九二.安磐列传》:「夫孝宗既不得考,恭穆又不得入,是无考也。世岂有无考之太庙哉。此其说之自相矛盾者也。」

    08.《三侠五义.第一一六回》:「小弟若不出水寨,少时如何进水寨呢?岂不自相矛盾么?」

    09.《红楼梦.第一回》:「故逐一看去,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说,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。」

    10.《醒世姻缘传.第四七回》:「既称因贫卖子,何得又有原银三两存于十六年之久?种种不情,自相矛盾。」

    词典附录

    修订本参考资料:语本韩非子˙难势:人应之曰:以子之矛,陷子之楯,何如?其人弗能应也。比喻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应、互相抵触。魏书˙卷八十八˙良吏传˙明亮传:辞勇及武,自相矛盾。

    【自相矛盾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修订版)

    语本《韩非子.难势》:「人应之曰:『以子之矛,陷子之楯,何如?』其人弗能应也。」比喻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应、互相抵触。《魏书.卷八八.良吏传.明亮传》:「辞勇及武,自相矛盾。」

    【自相矛盾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简编版)

    比喻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应、互相抵触。语本《韩非子.难势》。

    【造句】他的说法老是自相矛盾,令人无所适从。

    【自相矛盾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教育Wiki编版)

    自相矛盾

    矛,古兵器名,柄长而有尖刀,属攻敌之器。盾,古兵器名,作战时防护身体,属抵御兵刃之武器。拿矛和盾互相攻击。比喻言论、动作或行为互相抵触

    古例

    战国 韩非 韩非子 难一:「楚人有盾与矛者,誉之曰:『吾盾之坚,物莫能陷也。』又誉其矛曰:『吾矛之利,于物无不陷也。』人应之曰:『以子之矛,陷子之楯,何如?』其人弗能应也。」

   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,他夸说自己所卖的盾坚固无比,没有东西能把它刺穿;又夸说自己所卖的矛十分锋利,没有东西不被它刺穿。路上有人听见后,忍不住说:“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,结果会如何?”楚国人立刻瞠目结舌,无法回答他的问题。

    近义词

    漏洞百出

    反义词

    言行一致、自圆其说

    造句

    你之前才说这个水果既营养又好吃,现在又叫我们不要吃,这不是自相矛盾吗?

智能起名
back_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