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心相印

拼音 xīn xīn xiāng yìn语法 主谓式
繁体 心心相印五笔 NNSQ
  • 成语解释:

    形容彼此不待语言说明而感情相通,心意完全一致。印:合。

  • 出自:

    《六祖大师法宝坛经》:“吾传佛心印,安敢违于佛经。”《黄蘖传心法要》:“迦叶以来,以心印心,心心不异。”

  • 近义词:

    情投意合,同衾共枕,同心同德,心领神会,贵在知心,同心合意,齐眉举案,志同道合,心有灵犀一点通,心领神悟,同舟共济,举案齐眉,一拍即合,道同志合,息息相通,心照不宣

  • 反义词:

    格格不入,同床异梦,话不投机,貌合神离,貌合心离

  • 与『心心相印』字的名字:

    博心 半心 修心 俪心 信心 佛心 佑心 伽心 传心 仪心 卿心 印彰 印如 印馨 印雄 印越 印笙 印盼 印锦 印钇 印璞 印灵 印贤 印绮 印沁 印姝 印含 印蕲 印荃 印苒 印博 印卓 印丽 亘心 利心 了心 昊心 玥心 娅心 曦心 曦印 凝心 菡心 涵心 涵印 晗心 舒相 舒印 竣心 棠心

  • 详细解释:

    【心心相印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成语词典版)

    释义

    指禅宗修行者,师徒不须经由文字、言语的传达,即能两心契合,互通禅理。#语本《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》。后用「心心相印」比喻彼此心意互通。

    典源

    #《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》1>自如来2>付法3>迦叶4>已来,以心印心,心心不异。印着空,即印不成文;印着物,即印不成法。故以心印心,心心不异;能印所印,俱难契会,故得者少。然心即无心,得即无得。

    (1) 典故或见于《祖庭事苑.卷八.心印》。

    (2) 如来:佛的另外一种称号。意谓像过去诸佛那样的来去。

    (3) 付法:传授佛法。

    (4) 迦叶: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摩诃迦叶的简称。〔参考资料〕 《祖庭事苑.卷八.心印》达摩西来,不立文字,单传心印,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。

    典故说明

    佛教禅宗主张不立文字,认为禅理不可言说,而断际禅师的《传心法要》就是延续此说。他强调在禅理的实践中,心就是本体、核心,是众生本来就具有而永不变易的佛性;禅修的目的在于保住本心,不起妄念,不假外求。他还特别强调实际生活中「心即无心」的道理。在一切行住坐卧中,但求无心,即不起妄念,这就是佛心了。因此修行时,不须透过语言、文字,以己心和佛心相印证,领悟佛的真理,就是「以心印心」了。后来「心心相印」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也用来比喻彼此心意互通。

    书证

    01.宋.薛嵎〈太古元西堂过万寿谒住山肇淮海禅师并简〉诗:「风雨过春半,诗书滞海涯。心心倘相印,亦足慰衰迟。」

    02.清.袁枚〈答周漪香夫人〉:「红颜白发,路隔千里,不约而同,真可谓文章有神,心心相印矣。」

    03.清.王昶《金石萃编.卷一一四.圭峰定慧禅师碑》:「超一切理,离一切相,不可以言语智识、有无隐显推求而得,但心心相印,印印相契,使自证知光明受用而已。」

    04.《儿女英雄传.第二六回》:「如今听了张金凤这话,正如水月镜花,心心相印;玉匙金锁,息息相通。」

    05.《官场现形记.第五九回》:「算是张道台上禀帖,向抚台说:这甄牧如何老练,如何才干……各等语。抚台看了,彼此心心相印,断无驳回之理。」

    词典附录

    常用题辞表:用于祝贺男女结婚的婚嫁贺辞。「心心相印」,本指禅宗修行者,师徒间不须经由文字、言语的传达,即能相互契合,了悟禅理。见《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》。今比喻男女双方彼此心意能互通。

    修订本参考资料:本指禅宗修行者,师徒间不须经由文字、言语的传达,即能相互契合,了悟禅理。见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。比喻彼此心意互通。儿女英雄传˙第二十六回:如今听了张金凤这话,正如水月镜花,心心相印,玉匙金锁,息息相通。官场现形记˙第五十九回:抚台看了,彼此心心相印,断无驳回之理。

    【心心相印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修订版)

    本指禅宗修行者,师徒间不须经由文字、言语的传达,即能相互契合,了悟禅理。见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。比喻彼此心意互通。《儿女英雄传.第二六回》:「如今听了张金凤这话,正如水月镜花,心心相印,玉匙金锁,息息相通。」《官场现形记.第五九回》:「抚台看了,彼此心心相印,断无驳回之理。」

    【心心相印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简编版)

    比喻彼此心灵互通,情意相合。

    【造句】这对情侣相识多年,早已心心相印,契合无间。

    【心心相印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教育Wiki编版)

    出处

    《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》自如来付法迦叶已来,以心印心,心心不异。 印着空,即印不成文;印着物,即印不成法。故以心印心,心心不异;能印所印,俱难契会,故得者少。然心即无心,得即无得。

    故事内容

    佛教禅宗主张不立文字,认为禅理不可言说,而断际禅师的《传心法要》就是延续此说。他强调在禅理的实践中,心就是本体、核心,是众生本来就具有而永不变易的佛性;禅修的目的在于保住本心,不起妄念,不假外求。他还特别强调实际生活中「心即无心」的道理。在一切行住坐卧中,但求无心,即不起妄念,这就是佛心了。因此修行时,不须透过语言、文字,以己心和佛心相印证,领悟佛的真理,就是「以心印心」了。后来「心心相印」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也用来比喻彼此心意互通。

    解释

    比喻彼此心意互通。

    相似、相异词近义词

    同心合意、情投意合

    相异词

    同床异梦、格格不入、貌合神离

    造句

    这对情侣心心相印、情投意合,在众人的见证下,结为连理

智能起名
back_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