势如破竹

拼音 shì rú pò zhú语法 主谓式
繁体 勢如破竹五笔 RVDT
  • 成语解释:

    《晋书·杜预传》:“今兵威已振,譬如破竹,数节之后,皆迎刃而解。 ” 形容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,毫无阻碍。

  • 出自:

    《晋书·杜预传》:“今军威已振;譬如破竹;数节之后;皆迎刃而解。”

  • 近义词:

    一气呵成,摧枯拉朽,势不可当,锐不可当,所向披靡,节节胜利,长驱直入,秋风扫落叶,所向无敌,当者披靡,百战百胜,破竹之势,势不可挡

  • 反义词:

    节节失利,骑虎难下,跋前疐后,强弩之末,望风披靡,节节败退,兵败如山倒,一败涂地,牢不可破,坚不可摧

  • 与『势如破竹』字的名字:

    偌竹 修如 保竹 佛如 仟如 亿如 人如 冠竹 势钧 势然 势恒 势尧 势沿 势峰 印如 凯势 五竹 昊如 昊竹 翰竹 玥如 玥竹 娅如 娅竹 潇竹 曦竹 芹竹 凝竹 晗如 晗竹 霏如 翘竹 舒如 碧竹 歆如 歆竹 绍如 浚如 威如 密如 嗣如 喜竹 唯如 谨竹 勇如 凌如 予如 予竹 麒如 鹿竹

  • 详细解释:

    【势如破竹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成语词典版)

    释义

    形势如同劈竹子一般,只要劈开上端,底下自然就会随着刀势分开。比喻战事进展顺利,毫无阻碍。语本《晋书.卷三四.杜预列传》。后亦用「势如破竹」来比喻事情进展顺利毫无阻碍。△「锐不可当」、「势不可当」

    典源

    《晋书.卷三四.杜预列传》时众军会议1>,或曰:「百年之寇2>,未可尽克3>。今向暑4>,水潦5>方降,疾疫将起,宜俟6>来冬,更为大举。」预7>曰:「昔乐毅8>藉济西一战9>以并10>强齐11>,今兵威已振,譬如破竹,数节之后,皆迎刃而解12>,无复着手处也。」遂指授13>群帅,径造14>秣陵15>。所过城邑,莫不束手16>。议者乃以书谢17>之。

    (1) 会议:聚在一起商议。。

    (2) 百年之寇:东吴自孙权(公元182~252)建国至孙皓(公元264~280)时,立国约一百年,故称「百年之寇」。

    (3) 克:战胜。

    (4) 向暑:接近夏天。向,接近。

    (5) 水潦:大水。潦,音ㄌㄠˋ。通「涝」。

    (6) 俟:等待。

    (7) 预:杜预(公元222~284),字元凯,西晋京兆杜陵人。晋武帝任命为镇南大将军,率兵灭吴,结束三国鼎立局面,后封为当阳县侯。

    (8) 乐毅:战国时人,生卒年不详。燕国名将,昭王时拜为上将军,曾率燕、赵、楚、韩、魏五国兵伐齐,下齐七十余城,封昌国君。

    (9) 济西一战:指战国时,乐毅率燕、赵、楚、韩、魏五国兵伐齐,大败齐军于济水西岸,齐泯王亡走莒城。乐毅趁势攻入齐国首都临淄,总计攻下七十余城。

    (10) 并:通「并」,兼并。

    (11) 齐:国名,战国七雄之一。故址在于今山东省北部、河北省东南部一带。周武王封姜太公于此,传至战国时,君位被权臣田氏篡夺。后为秦国所灭。

    (12) 迎刃而解:比喻事情很容易解决。见「迎刃而解」。

    (13) 指授:指点传授。

    (14) 径造:直接进攻。径,通「迳」,直接。造,至。

    (15) 秣陵:地约当今南京市附近,三国吴孙权于汉献帝建安十年得秣陵,改名为建业。西晋统一后,则又恢复以秣陵为名。

    (16) 束手:无计可施,无法抵抗。

    (17) 谢:赔罪、认错。

    典故说明

    据《晋书.卷三四.杜预列传》载,杜预是西晋时的着名大将,他的学识渊博,时人称为「杜武库」。蜀汉灭亡之后,孙吴偏安江东。于是晋武帝派杜预为「镇南大将军」,统军攻打东吴。战事进展得很顺利,短短数日就攻占吴国许多城池,吴军都督孙歆等人被俘。杜预想要趁胜追击,但有官员表示反对。他们认为吴国立国已久,一下子很难攻下;而且南方正是雨季,容易河水泛滥,行军不易;加上天气炎热,疫病容易流行。不如暂停进攻,等到冬天再说。但杜预举出当年乐毅的济西之战为例,认为「我军现在士气旺盛,如果趁机伐吴,就像用刀劈开竹子一样,只要劈开前面几节,下面也会顺着刀势轻易地劈开了」。后来晋军继续进攻吴国,果然节节顺利,很快地灭了吴国。「势如破竹」这句成语就从原文中的「譬如破竹」演变而出,用来比喻作战顺利,毫无阻碍;亦用来比喻事情进展顺利。

    书证

    01.南朝陈.何之元〈梁典总论〉:「遂使侯景被吾甲而寇王城,驱我入而围天阙,势如破竹,易若转圜。」

    02.《旧五代史.卷二八.唐书.庄宗本纪二》:「况贼帅奔亡,众心方恐,今乘高击下,势如破竹矣。」

    03.宋.王楙《野客丛书.卷一○.韩信之幸》:「其后以之取燕,以之拔齐,势如破竹,皆迎刃而解者,又悉资于降虏广武君之策。」

    04.《元史.卷一五○.何实列传》:「使实帅师四千,取燕南、齐西之地,首击邢州,徇赵郡,取魏邺,下博关,……势如破竹。」

    05.《明史.卷二六三.冯师孔列传》:「我师败绩于南阳,贼遂乘胜破潼关,大队长驱,势如破竹。」

    06.《封神演义.第四二回》:「若得胜之时,乘机劫营,先挫其锋,后面势如破竹,闻仲可擒矣。」

    07.《喻世明言.卷三七.梁武帝累修归极乐》:「今被王先锋袭取了嘉湖,……这建康就如没了门户的一般,无人敢敌,势如破竹,进克建康。」

    08.《醒世恒言.卷一九.白玉娘忍苦成夫》:「未到汉口,传说元将兀良哈歹统领精兵,长驱而入,势如破竹。」

    09.明.沈鲸《双珠记.第一七出》:「吾自起兵以来,攻城掠地,势如破竹,河北州县,已望风披靡。」

    10.《飞龙全传.第三一回》:「到了这日,在教场发炮祭旗,大兵出了禅州,浩浩荡荡,一路前进,攻打府州,无人敢挡,势如破竹。」

    11.《隋唐演义.第四回》:「将军好不见机!周兵之来,势如破竹,并州、邺下多少坚城,不能持久,况此一壁?」

    12.《荡寇志.第六一回》:「近闻云陈两处攻复梁山外郡,势如破竹,呼延灼倒也心惊,便教众兄弟们加紧防备。」

    13.《镜花缘.第九六回》:「若据文芸哥哥之意,先破易的为佳;盖四关破他两关,先挫动他的锐气,那两关就势如破竹了。」\\u001a

    词典附录

    修订本参考资料:比喻作战或工作顺利进行,毫无阻碍。见破竹之势条。旧五代史˙卷二十八˙唐书˙庄宗本纪二:况贼帅奔亡,众心方恐,今乘高击下,势如破竹矣。幼学琼林˙卷四˙花木类:王者之兵,势如破竹。

    【势如破竹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修订版)

    比喻作战或工作顺利进行,毫无阻碍。参见「破竹之势」条。《旧五代史.卷二八.唐书.庄宗本纪二》:「况贼帅奔亡,众心方恐,今乘高击下,势如破竹矣。」《幼学琼林.卷四.花木类》:「王者之兵,势如破竹。」

    【势如破竹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简编版)

    比喻顺利进行,毫无阻碍。

    【造句】地主队在比赛中势如破竹,终场以悬殊的比数获得胜利。

    【势如破竹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教育Wiki编版)

    1.出处

    《晋书?杜预传》

    2.语译

    比喻节节胜利,毫无阻碍。

    3.故事内容

    三国末年,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,夺取魏国政权以后,准备出兵攻打东吴,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。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。多数人认为,吴国还有一定实力,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,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。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,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。杜预认为,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,忙灭掉它,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。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,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徵求意见。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,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,以免留下后患。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,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。公元279年,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,分成六路水陆并进,攻打吴国,一路战鼓齐鸣,战旗飘扬,战士威武雄壮。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,斩了吴国一员大将,率领军队乘胜追击。在沅江、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,纷纷打开城门投降。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。此时,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,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。杜预坚决反对退兵,他说:“现在趁士气高涨,斗志正旺,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,势如破竹(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,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),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!”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,直冲向吴都建业,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。晋武帝统一了全国。

    4.近义、反义词近义词

    所向无敌、势不可档、迎刃而解

    反义词

    步履维艰、一波三折

    5.造句

    他率军攻敌,势如破竹,不出两个月就收复失土。

智能起名
back_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