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弦更张

拼音 gǎi xián gēng zhāng语法 联合式
繁体 改弦更張,改絃更張五笔 NXGX
  • 成语解释:

    换掉旧的琴弦,再安上新 的。比喻去旧更新,改变制度或作法等。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:“窃譬之琴瑟不调,甚者必解而更张之,乃可鼓也。”《宋书·乐志》:“琴瑟时未调,改弦当更张。矧乃治天下,此要安可 忘。”

  • 出自:

    《魏书·高谦之传》:“且琴瑟不韵;知音改弦更张;骖未调;善御执辔成组。”

  • 近义词:

    改弦易辙,改邪归正,弃恶从善,改辕易辙,改弦易调,革故鼎新,改是成非,标新立异,改变方式

  • 反义词:

    旧调重弹,抱残守缺,一成不变,重蹈覆辙,一如既往,保残守缺

  • 与『改弦更张』字的名字:

    博弦 南弦 千弦 儒弦 倚弦 你张 你改 伯弦 冠更 冰弦 美弦 上弦 七弦 玥弦 柏弦 韵弦 舒改 舒弦 密改 花改 似弦 兴改 乾改 雅弦 鑫弦 霖改 翊弦 羽改 羽弦 鸿弦 锦弦 钰改 钊改 惠弦 总改 思弦 瑞弦 祖弦 晓弦 昱弦 榴改 梓弦 悦弦 恺弦 恒改 墨弦 漪弦 泽弦 寒弦 寅弦

  • 详细解释:

    【改弦更张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成语词典版)

    释义

    更,变换。张,给乐器上弦。指若琴瑟声音不谐调,便得更换其弦。语本汉.董仲舒〈元光元年举贤良对策〉。后用「改弦更张」比喻改革变更,重新做起。△「改弦易辙」

    典源

    汉.董仲舒〈元光元年举贤良对策〉(据《汉书.卷五六.董仲舒传》引)自古以〔人来〕,未尝有以乱济乱,大败天下之民如秦者也。其遗毒余烈,至今未灭,使习俗薄恶,人民嚚顽,抵冒殊扞,孰烂如此之甚者也。孔子曰:「腐朽之木不可雕也,粪土之墙不可圬也。」今汉继秦之后,如朽木粪墙矣,虽欲善治之,亡可奈何。法出而奸生,令下而诈起,如以汤止沸,抱薪救火,愈甚亡益也。窃譬之琴瑟不调,甚者必解而更张1>之,乃可鼓2>也;为政而不行,甚者必变而更化3>之,乃可理也。当更张而不更张,虽有良工不能善调也;当更化而不更化,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。故汉得天下以来,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,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。

    (1) 更张:调整琴弦,重新张设。

    (2) 鼓:弹奏。

    (3) 更化:改旧换新。指政令教化的改革。

    典故说明

    「改弦更张」的「更」,是更换的意思,「张」则指给乐器上弦。弦乐器弹奏久了,弦会变松或断掉,以致走音,甚至无法弹奏,这时就得更换琴弦,才能重新弹奏。董仲舒(公元前179~前104)是西汉名儒,少治春秋,孝景时为博士。提倡独尊儒术。着有《春秋繁露》等书。因为他是当时着名的学者,所以汉武帝经常请他在施政方针上提出建议。在〈元光元年举贤良对策〉(见收于《汉书》本传)中,董仲舒论到秦末乃至汉初的天下局势,就像腐朽的木头,又像粪土所做的墙,虽然君王想要发奋图强,却无可奈何,追究其原因,便是国家的制度没有改变。他又举更换乐器的弦为例,说明如果应该更换弦而不更换,就算是最好的乐工也无法弹奏,强调如果制度没有更改,就算有贤人治国,也无法将国家治理得很好。后来「改弦更张」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比喻改革变更,重新做起。

    书证

    01.《宋书.卷二二.乐志四》:「琴瑟时未调,改弦当更张。矧乃治天下,此要安可忘。」

    02.《宋史.卷四三七.儒林列传七.真德秀》:「今日改弦更张,正当褒崇名节,明示好尚。」

    03.《元史.卷一八六.陈祖仁列传》:「陛下宽仁涵育,皇太子贤明英断,当此之时,宜审其轻重强弱,改弦更张,而抚军诸官,亦宜以公天下为心,审时制宜。」\\u001a

    词典附录

    修订本参考资料:更,变换。张,给乐器上弦。改弦更张原指若琴瑟声音不谐调,便得换掉旧弦,重装新弦。语本汉˙董仲舒˙元光元年举贤良对策:窃譬之,琴瑟不调,甚者必解而更张之,乃可鼓也。后比喻改革变更,重新做起。如:公司决定将旧有制度澈底改弦更张,以求达到好的业绩。亦作改弦易调、改弦易张、改张易调。

    【改弦更张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修订版)

    更,变换。张,给乐器上弦。改弦更张原指若琴瑟声音不谐调,便得换掉旧弦,重装新弦。语本汉.董仲舒〈元光元年举贤良对策〉:「窃譬之,琴瑟不调,甚者必解而更张之,乃可鼓也。」后比喻改革变更,重新做起。如:「公司决定将旧有制度澈底改弦更张,以求达到好的业绩。」也作「改弦易调」、「改弦易张」、「改张易调」。

    【改弦更张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简编版)

    把旧弦换新重装。比喻改革变更,重新做起。语本汉.董仲舒〈元光元年举贤良对策〉

    【造句】为了达到人性化管理的目标,公司决定将旧制度澈底改弦更张。

智能起名
back_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