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鼓作气

拼音 yī gǔ zuò qì语法 紧缩式
繁体 一皷作氣五笔 GFWR
  • 成语解释:

    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夫战,勇气也。 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”意思是打仗靠勇气,擂一通鼓,勇气振作起来了,两通鼓,勇气就衰退了,三通鼓,勇气就没有了。后来用“一鼓作气”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。

  • 出自:

    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夫战;勇气也;一鼓作气;再而衰;三而竭。”

  • 近义词:

    趁热打铁,连成一气,一气呵成

  • 反义词:

    一败如水,一败涂地,偃旗息鼓

  • 与『一鼓作气』字的名字:

    儒一 傲气 偶一 候一 信作 侑一 作浚 作北 作霞 作越 作盼 作盟 作铖 作铉 作琳 作珩 作王 作桂 作李 作炬 作轩 作惟 作恒 作滢 作源 作涵 作润 作泽 作泓 作岩 作屿 作守 作德 作任 作冲 作冰 作丞 作业 优一 仙一 会一 人一 函作 军作 写作 卫一 陌一 阮一 亓一 亓作

  • 详细解释:

    【一鼓作气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成语词典版)

    释义

    古代作战时,第一通鼓最能激起战士们的勇气。语出《左传.庄公十年》。后用「一鼓作气」比喻做事时要趁着初起时的勇气去做才容易成功。

    典源

    《左传.庄公十年》公曰:「小大之狱,虽不能察,必以情。」对曰:「忠之属也,可以一战,战则请从。」公与之乘1>,战于长勺2>。公将鼓之,刿3>曰:「未可。」齐人三鼓,刿曰:「可矣。」齐师败绩,公将驰4>之,刿曰:「未可。」下视其辙5>,登轼而望之,曰:「可矣!」遂逐齐师。既克6>,公问其故7>?对曰:「夫战,勇气也。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彼竭我盈,故克之。夫大国难测也,惧有伏焉!吾视其辙乱,望其旗靡8>,故逐之。」

    (1) 公与之乘:鲁庄公与曹刿共乘一辆兵车。公,指鲁庄公,生卒年不详。为春秋鲁桓公之子,在位三十二年卒,諡庄。之,指曹刿。乘,音ㄔㄥˊ,搭坐。

    (2) 长勺:春秋鲁地,为殷遗民长勺氏所住的地方,地在今山东省境内。

    (3) 刿:曹刿,春秋鲁人,生卒年不详。事庄公。齐鲁会于柯,曹刿曾以匕首劫齐桓公,迫使归还其战时所失各地,因而立下大功。《史记》作「曹沬(ㄇㄟˋ)」。刿,音ㄍㄨㄟˋ。

    (4) 驰:驱车追击齐师,乘胜追击之意。

    (5) 辙:音ㄔㄜˋ,车轮驶过的痕迹。

    (6) 克:战胜。

    (7) 故:缘由、原因。

    (8) 靡:音ㄇ|ˇ,倒。此处「旗靡」引申为兵败溃散的意思。

    典故说明

    据《左传.庄公十年》载,春秋时,齐国的军队违背了盟约,出兵攻打鲁国。鲁庄公和曹刿(ㄍㄨㄟˋ)共乘一辆兵车,与齐国的军队交战于长勺。鲁庄公将击鼓准备进击,曹刿阻止说:「不可以。」等到齐军敲过了三通鼓后,曹刿才说:「可以击鼓进攻了!」鲁军战鼓一响,激起了士兵们高昂的士气,大家勇往直前,锐不可当,结果齐军大败,狼狈而逃。这时鲁庄公想乘胜追击,却又被曹刿阻止说:「还不可以!」接着就下车仔细观察地面上齐军兵车留下的轨迹,又登上车前的横木,了望齐军退走的情形,然后说:「现在可以追击了!」于是鲁军乘胜前进,追赶落败的齐军,把齐军赶出了鲁国,获得最后的胜利。鲁庄公就询问曹刿这么做的原因何在?曹刿说:「打仗是凭着一股勇气,第一通鼓响时,士兵的勇气最旺盛,第二通鼓响,士气就会稍微衰退,等到第三通鼓响,应战的勇气就已经消失殆尽了!这次和齐军作战,他们击了第三通鼓,我们才击第一通鼓,正是敌人的勇气大减,而我们士气最旺盛的时候,所以我们才能打败敌人。然而像齐国这样的大国,用兵是很难猜测的,我担心他们会有埋伏,所以下车查看,看到他们的车迹混乱,旗帜也散乱地倒下时,可以断定他们是真的被打败了,才敢放心地乘胜追击。」后来原文中的「一鼓作气」,就被用来比喻做事时要趁着初起时的勇气去做,勇往直前,才能一举成事。

    书证

    01.《左传.庄公十年》:「夫战,勇气也。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彼竭我盈,故克之。」(源)

    02.《旧唐书.卷一九五.回纥列传》:「以可汗有兄弟之约,与国家兴父子之军,奋其智谋,讨彼凶逆,一鼓作气,万里摧锋,二旬之间,两京克定。」

    03.宋.吕祖谦《吕东莱先生文集.卷二○.杂说》:「大抵人之为学,须是一鼓作气,才有间断,便非学矣,所谓再而衰也。」

    04.《金史.卷九三.承裕列传》:「赞曰:『曹刿有言:「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」夫兵以气为主,会河堡之役,独吉思忠、承裕沮丧不可复振,金之亡国,兆于此焉。』」

    05.《元史.卷一五二.岳存列传》:「乃命骑士居前,步卒次之,与敌相去仅二十步,一鼓作气,无不一当百。」

    06.《文明小史.第五二回》:「原来饶鸿生在两江制台面前告奋勇的时候,不过是个一鼓作气,他说要游历英、法、日、美四国,不免言大而夸。」

    07.清.黄钧宰《金壶七墨.遯墨.卷四.两军门》:「将士亦邀奖叙,不及今一鼓作气。功败垂成,后欲图之,非可岁月计矣。」

    词典附录

    修订本参考资料:作战时击第一通鼓,战士们最能鼓足勇气。语本左传˙庄公十年:夫战,勇气也。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后比喻做事时要趁着初起时的勇气去做才容易成功。旧唐书˙卷一九五˙回纥传:奋其智谋,讨彼凶逆,一鼓作气,万里摧锋,二旬之间,两京克定。文明小史˙第五十二回:饶鸿生在两江制台面前告奋勇的时候,不过是个一鼓作气,他说要游历英、法、日、美四国,不免言大而夸。

    【一鼓作气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修订版)

    作战时击第一通鼓,战士们最能鼓足勇气。语本《左传.庄公十年》:「夫战,勇气也。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」后比喻做事时要趁着初起时的勇气去做才容易成功。《旧唐书.卷一九五.回纥传》:「奋其智谋,讨彼凶逆,一鼓作气,万里摧锋,二旬之间,两京克定。」《文明小史.第五二回》:「饶鸿生在两江制台面前告奋勇的时候,不过是个一鼓作气,他说要游历英、法、日、美四国,不免言大而夸。」

    【一鼓作气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简编版)

    打仗时击第一声鼓,战士们最能奋勇作战。后比喻做事要趁着最初气势旺盛时,奋力将它完成。语本《左传.庄公十年》。

    【造句】他一鼓作气拿下一百公尺及二百公尺的短跑金牌,也赢得了飞毛腿的封号。

    【一鼓作气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教育Wiki编版)

    解释

    被用来比喻做事时要鼓足勇气,勇往直前,才能一举成功。

    出处

    夫战,勇气也。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彼竭我盈,故克之。

    故事

    春秋时代,齐国出兵攻打鲁国。鲁庄公和他的参谋曹刿(音「贵」)带兵前往应战。两军在长勺这个地方摆好阵势,齐军首先擂了第一次鼓,鲁庄公在此时也将击鼓准备进击,曹刿却阻止他说:「不行。」直到齐军擂过了三次鼓后,曹刿才说:「我军此时可以击鼓进攻了!」当鲁军「咚、咚、咚」的战鼓一响,马上激起了士兵们的士气,结果齐军惨败,狼狈而逃。接着曹刿看出庄王想乘胜追击,马上阻止的说:「现在还不可以!」接着他就下车,仔细观察敌军留下的车迹,和地上散落的旌旗,确定了无诈,才说:「现在可以追击了!」果然此役把齐军打得落花流水。事后,庄公问曹刿擂鼓一等再等的原因何在?曹刿说:「打仗这种事,全凭着大夥儿一股勇气,第一声鼓响时,士兵的勇气正旺,第二声鼓响,勇气就会有些许的衰退,等到第三声鼓响,大家的勇气就已经没了!当敌军击了第三声鼓响,这时我们才刚击第一声鼓响,正是敌人士气大减,而我军勇气最旺盛的时候,所以才能打败敌人啊!」「另外,我之所以会下车仔细观看,是因为我担心他们会有埋伏,故意引诱我军上当。我看到他们的军队车迹混乱,旗帜也歪斜倒地时,才可以断定他们是真的惨败,才敢乘胜追击啊!」后来,「一鼓作气」就被用来比喻做事时要鼓足勇气,勇往直前,才能一举成功。

    补充

    近义词:趁热打铁、一气呵成

    实例

    平常我们做事,如果都能一鼓作气的做好,那就不会老是有事情做不完的困扰了。

    参考资料

    文化课教材(高级):一鼓作气(成语故事)

智能起名
back_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