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雷贯耳

拼音 rú léi guàn ěr语法 动宾式
繁体 如靁貫耳五笔 VFXB
  • 成语解释:

    形容一个人的名声很大。 《三国演义》第八回:“闻将军之名,如雷贯耳。” 贯:贯穿,进入。

  • 出自:

    元·郑廷玉《楚昭公》:“久闻元帅大名;如雷贯耳。”

  • 近义词:

    名满天下,鼎鼎有名,闻名遐尔,如雷灌耳,闻名遐迩

  • 反义词:

    臭名昭著,无名小卒,默默无闻

  • 与『如雷贯耳』字的名字:

    单雷 千雷 修如 佛如 仟如 亿如 人如 印如 关耳 包雷 冀雷 八贯 昊如 玥雷 玥如 娅如 潇雷 晗如 霏如 舒如 银耳 歆如 绍如 浚如 威如 密如 嗣如 唯如 帅雷 巩雷 勇如 凌如 予如 麒如 鑫雷 鑫如 雷栎 雷昊 雷玥 雷瑶 雷嫣 雷潇 雷雯 雷菡 雷涵 雷晗 雷菲 雷臻 雷译 雷舒

  • 详细解释:

    【如雷贯耳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成语词典版)

    释义

    好像雷声传入耳朵那样响亮。比喻人名气很大,众所共闻。※语或出元.郑廷玉《楚昭公.第四折》。

    典源

    ※元.郑廷玉《楚昭公.第四折》某乃秦昭公是也。昔年我父穆公因与楚结亲,世为邻好。近因吴国有一口宝剑飞入楚国,那吴王屡次索剑,楚王只不肯还,以此惹动刀兵,几至灭国。有楚大夫申包胥前来借兵求救,某坚意不允,不意包胥在驿亭中,依墙而哭,七昼夜不绝,遂将邮亭哭倒,我想此人真烈士也。……〔申包胥做见科云〕俺楚王悬望大国救兵,不啻饥渴,大王怎生不念亲好,忍坐视乎?〔秦昭公云〕大夫,因你日夜号哭,忠烈动人,某今借与你十万雄兵,命姬辇为帅,即日救楚。……某乃姬辇是也,官封大将军之职,主公呼唤,不知有甚差遣?令人报复去,道是俺姬辇来了也。〔卒子报科云〕姬辇到。〔姬辇做见科云〕主公唤姬辇,那厢1>使用。〔申包胥2>云〕久闻元帅大名,如雷贯耳。今蒙大王怜愍敝国,肯发救兵,有劳元帅领兵前赴,真乃小官万幸。

    〔注解〕

    (1) 那厢:这边、这里。

    (2) 申包胥:生卒年不详。春秋时楚国大夫。本姓公孙,名包胥,因封于申,故号申包胥。

    典故说明

    「如雷贯耳」指像雷声传入耳朵样响亮,比喻人名气很大,众所共闻。这句成语常见于戏曲小说中,如元代郑廷玉所写的戏曲《楚昭公》,故事中写到春秋时吴王阖闾珍爱的一把宝剑飞入楚国,为楚昭公所得。吴王屡次向楚昭公索剑,楚昭公都不肯还。吴王一气之下,便下了战书,结果楚国被吴国伍子胥等人打得大败。楚国大夫申包胥,前往秦国商借救兵,但秦王不肯出兵,申包胥就在秦国痛哭七天七夜。秦昭公看申包胥日夜号哭,忠烈动人,心受感动,于是答应借申包胥十万雄兵,命姬辇为主帅,助楚昭公复国。姬辇向申包胥报到时,申包胥即说:「久闻元帅大名,如雷贯耳。蒙秦王怜悯,发兵相救,有劳元帅领兵前往,真是楚国人民的万幸!」这里就用了「如雷贯耳」来称赞姬辇名气很大。因为这句成语是用来赞颂他人的声名,所以常和「久闻大名」、「久仰大名」连用。

    书证

    01.元.郑廷玉《楚昭公.第四折》:「久闻元帅大名,如雷贯耳。」(源)

    02.元.无名氏《冻苏秦.第一折》:「久闻先生大名,如雷贯耳。今日幸遇尊颜,实乃小生万幸。」

    03.《三国演义.第三八回》:「玄德下拜曰:『汉室末胄、涿郡愚夫,久闻先生大名,如雷贯耳。昨两次晋谒,不得一见,已书贱名于文几,未审得入览否?』」

    04.《初刻拍案惊奇.卷三》:「少年道:『久仰先辈大名,如雷贯耳,小人有幸相遇。今先辈欲何往?』」

    05.《隋唐演义.第三七回》:「安祖对雄信纳头拜下去道:『孙安祖粗野亡命之徒,久慕员外大名,如雷贯耳,今日一见,实慰平生。』」

    词典附录

    修订本参考资料:好像雷声传入耳朵那样响亮。比喻人名气很大,众所共闻。元˙郑廷玉˙楚昭公˙第四折:久闻元帅大名,如雷贯耳。初刻拍案惊奇˙卷三:久仰先辈大名,如雷贯耳。亦作如雷灌耳。

    【如雷贯耳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修订版)

    好像雷声传入耳朵那样响亮。比喻人名气很大,众所共闻。元.郑廷玉《楚昭公.第四折》:「久闻元帅大名,如雷贯耳。」《初刻拍案惊奇.卷三》:「久仰先辈大名,如雷贯耳。」也作「如雷灌耳」。

    【如雷贯耳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简编版)

    好像雷声传入耳朵那样响亮。比喻人名气很大,众所共闻。

    【造句】提起陈博士大名,真是如雷贯耳,无人不知无人不晓。

智能起名
back_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