嗤之以鼻

拼音 chī zhī yǐ bí语法 偏正式
繁体 嗤之以鼻五笔 KPNT
  • 成语解释:

    从鼻子里发出冷笑的声音。 表示讥笑和蔑视。

  • 出自:

    清·颐琐《黄绣球》:“其初在乡自立一学校;说于市;市人非之;请于巨绅贵族;更嗤之以鼻。”

  • 近义词:

    不以为然,不屑一顾,视如敝屣,付之一笑

  • 反义词:

    五体投地,拍案叫绝

  • 与『嗤之以鼻』字的名字:

    博之 南之 卉之 千以 千之 倚之 佳以 佑之 亿之 勋之 劭之 冼之 之末 之烁 之蕴 之翌 之筱 之筠 之羚 之颜 之聃 之眼 之盎 之铱 之铖 之甜 之韫 之珺 之珝 之珉 之玹 之玙 之祜 之欧 之敖 之橙 之樾 之樊 之槿 之柠 之燚 之熠 之焓 之忆 之垚 之澈 之潘 之漾 之滟 之渺

  • 详细解释:

    【嗤之以鼻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成语词典版)

    释义

    嗤,讥笑。「嗤之以鼻」指用鼻子哼气讥笑某一人事物,以表示不屑、鄙视。※语或出《黄绣球.第七回》。△「不屑一顾」

    典源

    ※《黄绣球.第七回》那书上讲:北美国有个农家女,名叫美利莱恩,他自言誓志以教育为世界建国,苟妾有千百之生命,愿尽为教育界之牺牲;苟妾得无量数之财产,愿尽为教育界之资本。其初在乡自立一学校,说于乡,乡人笑之;说于市,市人非之;请于巨绅贵族,更嗤之以鼻。而其从事于学,奔波于教育,至三十余岁犹不嫁人。

    典故说明

    「嗤之以鼻」的「嗤」有讥笑之意。今天在用「嗤之以鼻」这句成语时,特别强调用鼻子出声来嘲笑别人,表示鄙视与不屑。这四个字的组合,目前可以看到较早的文献资料是晚清小说《黄绣球》。清朝末年,中国社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,各方面都产生了剧烈的变化,妇权问题也逐渐受到瞩目。《黄绣球》这部小说就是在描述当时妇女生活的状况,以及新女性从事改革运动的困难,并藉以反映当时新旧社会交替之下,中国妇女争取妇权的艰辛历程。小说的重心特别摆在「放足」与「读书」两个当时妇女最急须改善的问题上,而「黄绣球」便是这部书的主角。原本是旧时代妇女的她,因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,开始从事妇权的改革运动。先从鼓吹妇女解放缠足开始,进而兴办学堂,教导妇女读书识字。虽然过程艰苦坎坷,受到社会极大的阻力,但她以美国一位农家女的事蹟自勉,效法她锲而不舍的精神。这位美国女子立志献身于教育,到处传播知识,大家都笑她、为难她。当她去见权贵时,更受到鄙视。小说中用「嗤之以鼻」描述权贵们用鼻子哼气讥笑,表示对这个女孩子的不屑与轻视。可是,她并没有放弃,仍然四处奔波,即使耽误自己的终身大事也在所不惜,最后终于受到有心人的赞助与赏识,成为有名的大教育家。「嗤之以鼻」这句成语就是用来表示不屑、鄙视。

    书证

    01.《黄绣球.第七回》:「其初在乡自立一学校,说于乡,乡人笑之;说于市,市人非之;请于巨绅贵族,更嗤之以鼻。」(源)

    词典附录

    修订本参考资料:从鼻子里发出冷笑。表示不屑、鄙视。如:他每每大言不惭,惹得众人对他嗤之以鼻。

    【嗤之以鼻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修订版)

    从鼻子里发出冷笑。表示不屑、鄙视。如:「他每每大言不惭,惹得众人对他嗤之以鼻。」

    【嗤之以鼻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简编版)

    从鼻子里发出冷笑。表示不屑或鄙视。

    【造句】他每每大言不惭,惹得众人对他嗤之以鼻。

智能起名
back_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