缘木求鱼

拼音 yuán mù qiú yú语法 连动式
繁体 緣木求魚,緣木裘魚五笔 XSFQ
  • 成语解释:

    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以若所为,求若所欲,犹缘木而求鱼也。”用那样的办法来追求那样的目的,就像爬到树上去找鱼一样。比喻方向、方法不对,一定达不到目的。

  • 出自:

    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以若所为;求若有欲;犹缘木而求鱼也。”

  • 近义词:

    刻舟求剑,以冰致蝇,竹篮打水,海底捞针,煎水作冰,水中捞月,缘山求鱼,井中求火,鼠穴寻羊,却行求前,守株待兔,钻火得冰,掘地寻天,问道于盲,南辕北辙,画饼充饥

  • 反义词:

    瓮中捉鳖,顺藤摸瓜,探囊取物

  • 与『缘木求鱼』字的名字:

    南木 单缘 千木 千缘 佑缘 仔鱼 亿缘 冉求 却木 凯缘 兰木 隆木 元缘 则木 冰缘 乡缘 七木 书木 乐缘 久木 昊求 瀚木 迪木 潇鱼 曦木 芊木 涵木 菲鱼 鲸鱼 棋木 继木 绍木 花木 凌木 九鱼 九木 黛鱼 馥鱼 香求 雅鱼 鲤鱼 鱼瑶 鱼芹 鱼勇 鱼凤 鱼露 鱼羽 鱼笙 鱼鹰 鱼琴

  • 详细解释:

    【缘木求鱼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成语词典版)

    释义

    爬到树上去抓鱼。比喻用错方法,徒劳无功。语出《孟子.梁惠王上》。

    典源

    《孟子.梁惠王上》「抑王兴甲兵,危士臣,构怨于诸侯,然后快于心与?」王曰:「否,吾何快于是!将以求吾所大欲也。」曰:「王之所大欲,可得闻与?」王笑而不言。曰:「为肥甘不足于口与?轻煖不足于体与?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?声音不足听于耳与?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?王之诸臣,皆足以供之,而王岂为是哉!」曰:「否,吾不为是也。」曰:「然则王之所大欲,可知已,欲辟1>土地,朝秦、楚2>,莅3>中国而抚四夷4>也。以若5>所为6>,求若所欲,犹缘木而求鱼也。」

    (1) 辟:同「辟」,开拓。

    (2) 朝秦、楚:秦和楚为当时之强国,能使之臣服,自能称霸。朝,音ㄔㄠˊ,使之来朝。

    (3) 莅:音ㄌ|ˋ,光临、来到。此处有君临、统治之意。

    (4) 四夷:东夷、西戎、南蛮、北狄的总称。

    (5) 若:如此。

    (6) 所为:指兴兵结怨之事。为,音ㄨㄟˊ。

    典故说明

    战国时的齐宣王,因为仰慕春秋时齐桓公与晋文公的霸业,很想效法他们,便向孟子请教有关他们的事蹟。孟子说他没听说过,但可以为齐宣王讲述如何以仁德统治天下。孟子认为,要以仁德统治天下,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去照顾、爱护百姓。可以先从尊敬自己的父兄、爱护自己的子弟开始,然后推及别人的父兄子弟,这样就能治国、平天下了。如果不从这基础开始做起,就想开疆辟土,使其他诸侯归顺而称霸天下的话,正如同爬到树上去抓鱼,是不可能达成的。后来《孟子》原文的「缘木求鱼」演变成一句成语,用来比喻用错方法,徒劳无功。

    书证

    01.《孟子.梁惠王上》:「以若所为,求若所欲,犹缘木而求鱼也。」(源)

    02.《后汉书.卷一一.刘玄刘盆子列传.刘玄》:「今以所重加非其人,望其毗益万分,兴化致理,譬犹缘木求鱼,升山采珠。」

    03.《三国志.卷二五.魏书.辛毗杨阜高堂隆传.高堂隆》:「以若所为,求若所致,犹缘木求鱼,煎水作冰,其不可得,明矣。」

    04.《宋书.卷七二.文九王列传.建平宣简王宏》:「至于边城举燧,羽驿交驰,而望其擐甲推锋,立功阃外,譬缘木求鱼,不可得矣。」

    05.唐.僧贯休〈行路难〉诗五首之一:「负心为炉复为火,缘木求鱼应且止。君不见烧金链石古帝王,鬼火荧荧白杨里。」

    06.明.朱权《卓文君.第三折》:「盼功名如守株待兔,要求进若缘木求鱼。」

    07.《封神演义.第三三回》:「若想善出此关,大王乃缘木求鱼,非徒无益,而又害之也。」

    08.《聊斋志异.卷六.狼三则》:「缘木求鱼,狼则罹之,亦可笑已!」

    09.《镜花缘.第七回》:「今处士既未立功,又未立言,而又无善可立;一无根基,忽要求仙,岂非『缘木求鱼』,枉自费力么?」

    词典附录

    修订本参考资料:爬到树上去找鱼。语本孟子˙梁惠王上:以若所为,求若所欲,犹缘木而求鱼也。比喻用错方法,徒劳无功。后汉书˙卷十一˙刘玄传:今以所重加非其人,望其毗益万分,兴化致理,譬犹缘木求鱼,升山采珠。孤本元明杂剧˙卓文君˙第三折:盼功名如守株待兔,要求进若缘木求鱼。亦作求鱼缘木。

    【缘木求鱼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修订版)

    爬到树上去找鱼。语本《孟子.梁惠王上》:「以若所为,求若所欲,犹缘木而求鱼也。」比喻用错方法,徒劳无功。《后汉书.卷一一.刘玄传》:「今以所重加非其人,望其毗益万分,兴化致理,譬犹缘木求鱼,升山采珠。」《孤本元明杂剧.卓文君.第三折》:「盼功名如守株待兔,要求进若缘木求鱼。」也作「求鱼缘木」。

    【缘木求鱼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简编版)

    爬到树上捉鱼。比喻用错方法,徒劳无功。语本《孟子.梁惠王上》。

    【造句】他这种死板的读书方法想得到好成绩,简直是缘木求鱼。

    【缘木求鱼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教育Wiki编版)

    注释

    爬到树上去抓鱼。比喻用错方法,徒劳无功。

    出处

    语出《孟子.梁惠王上》。

    造句

    要减肥就要多运动,只靠药物,无疑是缘木求鱼。

    典故

    战国时的齐宣王,因为仰慕春秋时齐桓公与晋文公的霸业,很想效法他们,便向孟子请教有关他们的事蹟。孟子说他没听说过,但可以为齐宣王讲述如何以仁德统治天下。孟子认为,要以仁德统治天下,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去照顾、爱护百姓。可以先从尊敬自己的父兄、爱护自己的子弟开始,然后推及别人的父兄子弟,这样就能治国、平天下了。如果不从这基础开始做起,就想开疆辟土,使其他诸侯归顺而称霸天下的话,正如同爬到树上去抓鱼,是不可能达成的。后来《孟子》原文的「缘木求鱼」演变成一句成语,用来比喻用错方法,徒劳无功。

    【缘木求鱼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书)

    「缘木求鱼」出于〔孟子·梁惠王上〕,记载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;孟子揣测齐宣王想君临天下的心意,却不做使天下归心的事务,比喻错误的方法,不会达到目的。孟子说:「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:欲辟土地,朝秦楚, 中国,而抚四夷也。以若所为,求若所欲,犹缘木而求鱼也。」齐宣王问:「若是其甚与?」孟子说:「殆有甚焉!缘木求鱼,虽不得鱼,无后灾;以若所为,求若所欲,尽心力而为之,后必有灾。」

    孟子告诉齐宣王,如果认为发兵攻打他国,就可以完成开辟疆土,让秦楚来朝谒,君临中国,安抚四方的夷狄的愿望,就好像叫人爬到树上去捉鱼(或说希望乔木能生出鱼来)一样,是绝对不可能的事,结果必然徒劳无功。齐宣王不认为会这么严重,因此孟子进一步阐释说,爬到树上去捉鱼,顶多只是徒劳无功,不会对国家产生灾祸,但是如果发兵侵犯其他国家,因而与他国结下仇怨,就一定会惹上残民破国的灾祸。

    孟子主要的意思在告诉齐宣王,要想使齐国强大,以至臣服天下,将心思花在施行仁政、推广仁恩上面,使四海归心,自动的顺服。若离开正道,只想用武力征服天下,便无异缘木求鱼,不但徒劳无功,反而会给国家带来灾祸,是得不偿失的事。

    「缘木求鱼」的比喻可以应用到任何事上,关键是要达到一个目的,必须用最适当的方法;若用错了方法,不但无益,甚至有害。引申在教育上也是如此。例如教师要使学生学习,应该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、学习目标、学习场合等因素,来决定适当合宜的教学方法,并教学生应用适当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方式,不要只是急功好利,造成「缘木求鱼」的错误。

    --作者:陈雪丽

智能起名
back_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