充耳不闻

拼音 chōng ěr bù wén语法 连动式;作谓语;含贬义,表示对别人的意见不在意
繁体 充耳不聞五笔 ybgu
  • 成语解释:

    塞住耳朵不听。 《诗经·邶风·旄丘》:“褎(yòu)如充耳。” 意思是悠闲得就像没听见一样。后用充耳不闻形容听不进或存心不听别人的意见。

  • 出自:

    《诗经·邶风·旄丘》:“叔兮伯兮,褎如充耳。”

  • 近义词:

    置之不理,置若罔闻,置之度外,言不入耳,装聋作哑,耳边风,熟若无睹,闭目塞听,马耳东风,东风吹马耳,不闻不问,置之不闻,视而不见

  • 反义词:

    有闻必录,洗耳恭听,耳濡目染

  • 与『充耳不闻』字的名字:

    南充 储闻 倍闻 俪闻 俐闻 佳闻 伯闻 冠充 勋闻 劭闻 关耳 允充 八不 丛闻 昊闻 昊充 瀚闻 娅闻 芊闻 蕙闻 涵闻 晗闻 柏充 韵闻 致闻 舒闻 银耳 绍闻 浚闻 彦充 骏闻 帅充 羡闻 馨闻 雅闻 越耳 誉闻 辛闻 重耳 紫闻 翊闻 羽闻 颢闻 鹤闻 睿闻 相闻 竟闻 锡闻 科闻 秉闻

  • 详细解释:

    【充耳不闻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成语词典版)

    释义

    塞住耳朵,装作没听见。※语或本《诗经.邶风.旄丘》郑玄.笺。后用「充耳不闻」形容拒绝或不愿听取别人意见。△「不闻不问」

    典源

    ※《诗经.邶风.旄丘》郑玄.笺1>《诗经.邶风.旄丘》:「琐兮尾兮,流离之子。叔兮伯兮,褎如2>充耳3>。」郑玄.笺:「充耳,塞耳也。言卫之诸臣,颜色褎然,如见塞耳,无闻知也。」

    (1) 笺:注释的一种。

    (2) 褎如:即「褎然」,服饰华美的样子。亦可引申为态度傲慢自大的样子。褎,音|ㄡˋ。

    (3) 充耳:塞住耳朵。亦指古冠冕旁的瑱玉,下垂及耳。

    典故说明

    《诗经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,采集从周初至春秋中叶期间的歌谣作品和宗庙乐章而成,共三百零五篇,分为风、雅、颂三大类,为中语文学总集之祖。郑玄是东汉着名的经学家,治学以古文经说为主,兼采今文经,遍注群经,成为汉代经学之集大成者。郑玄解说《诗经》,宗于《毛传》,如果《毛传》讲得不明确、太简略,郑氏便加以补充发挥,或者提出自己的见解。为了不和《毛传》原有注文相混,便称为「笺」,好像今天人读书有自己意见时,写在一张纸条黏在书上的「笺识」。《诗经.邶风.旄丘》这篇诗是在抗议卫国君臣对避难来卫的黎国君民不理不睬。郑玄对这里「叔兮伯兮,褎如充耳」的解说较为清楚,大意是说:「叔、伯这些卫国君臣,穿得很华丽,显出一股高高在上傲人的气势,但是对于黎国君民呼救的声音,却装作没听见。」「充耳」在此有两层意思,它本来可以指冠冕垂于耳旁的玉饰,在此又可以指声音进入了耳朵(,却不闻不问)。后来就从这里演变成「充耳不闻」这句成语,用来形容塞住耳朵,装作没听见。亦用来形容拒绝或不愿听取别人意见。

    书证

    01.清.李渔《奈何天.第三○出》:「边陲告急,司转运者,充耳不闻。」

    02.《大马扁.第四回》:「(康有为)志在把些政治言论打动余成各来听。奈余成各视他如见肺肝,任他说得天花乱坠,总如充耳不闻。」

    03.《官场维新记.第九回》:「这里袁伯珍只装做充耳不闻,一面出了告示,按户收起捐来。」

    词典附录

    修订本参考资料:塞住耳朵,装着没听见。形容故意不理会或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。清˙李渔˙奈何天˙第三十出:边陲告急,司转运者,充耳不闻。

    【充耳不闻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修订版)

    塞住耳朵,装着没听见。形容故意不理会或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。清.李渔《奈何天.第三○出》:「边陲告急,司转运者,充耳不闻。」

    【充耳不闻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简编版)

    装着没听见。形容故意不理会或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。

    【造句】父母苦口婆心的劝导,他却充耳不闻,一意孤行。

智能起名
back_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