趾高气扬

拼音 zhǐ gāo qì yáng语法 联合式;作谓语、状语;含贬义
繁体 趾高氣揚五笔 kyrr
  • 成语解释:

    走路时脚抬得高高的,神气十足。形容骄傲自满,得意忘形的样子。

  • 出自:

    《左传·桓公十三年》:“举趾高,心不固矣。”《史记·管晏列传》:“意气扬扬,甚自得也。”,“趾高气扬”出自《左传·桓公十三年》:“楚屈瑕伐罗,斗伯比送之,还,谓甚御曰:‘莫敖必败,举趾高,心不固矣。’”《史记·管偃列传》也载:“拥大盖,策驷马,意气扬扬,甚自得也。”此成语用来形容自高自大、得意忘形。公元前701年春,楚国掌管军政的莫敖屈瑕,率军在郧国的城邑蒲骚(今应城西北)与郧、随、蓼等诸侯国的联军作战。由于对方盟国众多,气势盛大,屈瑕盛为恐慌。于是,他准备请求楚王增派军队。将军斗廉反对这样做,斗廉认为,敌方盟国虽多,但人心不齐,斗志不坚,只要打败郧国,整个盟国就会分崩离析。他建议集中兵力迅速攻破蒲骚。屈瑕采纳了斗廉的建议,猛攻蒲骚,大获全胜。这就是有名的“蒲骚之战”。 但是,屈瑕并无自知之明,把别人的功劳都算在自己的身上。因而骄傲起来,自以为是常胜将军,从此任何敌人都不放在眼里。 过了两年,楚王又派屈瑕率军去攻罗国。出师那天,屈瑕全身披挂,向送行的官员告别,然后登上华美的战车,威风凛凛地扬长而去。 送行的大夫斗伯比返回时对御手说:“莫敖这次出征要吃败仗的!你看他那副趾高气扬的样子,还能冷静地、正确地指挥作战吗。” 斗伯比越想越感不妥,就吩咐御手驾车到王宫,求见楚王。他建议楚王给屈瑕增加军队,但楚王没答应。 屈瑕到了前线,更加不可一世。竟然下令军中“敢谏者处于极刑”。武断专横到了极点。 楚军来到罗国都城时,对方早就整军待战。屈瑕毫不在意。但部队随地驻扎,一点也不做戒备。 罗军联合卢襦(今襄樊市西南)的军队猛烈攻击。楚军马上溃散,死伤惨重。屈瑕乘着一辆战车,狼狈而逃。出征时那种趾高气扬的样子早已不见了。 屈瑕逃到楚国境内一个叫荒谷的地方,发现只剩孤身一人,好不悲伤,自缢而亡。

  • 近义词:

    趾高气昂,气宇轩昂,不可一世,得意洋洋,大模大样,自以为是,目空一切,耀武扬威,自命不凡,足高气强,洋洋自得,踌躇满志,眉飞色舞,大摇大摆,扬眉吐气,自鸣得意,得意扬扬,沾沾自喜,志高气扬,器宇轩昂,颐指气使,洋洋得意,得意忘形,高视阔步,春风得意

  • 反义词:

    摇尾乞怜,低声下气,妄自菲薄,卑躬屈膝,心灰意懒,灰心丧气,垂头丧气,不亢不卑,谦虚谨慎,不抗不卑,以礼相待,低三下四,自惭形秽,奴颜婢膝,降尊纡贵,低首下心

  • 与『趾高气扬』字的名字:

    千扬 僖扬 傲气 倍扬 保扬 体高 亿高 邺扬 丞扬 栎扬 瀚扬 翰扬 迪扬 玥扬 曦扬 芊扬 璐扬 蕙扬 菡扬 涵扬 译扬 韶扬 霏扬 致高 硕扬 竣扬 坚扬 浚扬 彰扬 彦高 谨扬 谦高 勇扬 凌扬 万扬 九扬 默扬 鹿扬 雅扬 鑫高 鑫扬 霖扬 震扬 霆扬 靖扬 越扬 超扬 誉扬 豫扬 豪扬

  • 详细解释:

    【趾高气扬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成语词典版)

    释义

    走路时脚抬得很高,样子显得十分神气。形容人骄傲自满、得意忘形。#语本《战国策.齐策三》。

    典源

    #《战国策.齐策三》1>孟尝君出行国,至楚,献象床。郢之登徒,直使送之,不欲行。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曰:「臣,郢之登徒也,直送象床。象床之直千金,伤此若发漂,卖妻子不足偿之。足下能使仆无行,先人有宝剑,愿得献之。」公孙曰:「诺。」入见孟尝君2>曰:「君岂受楚3>象床哉?」孟尝君曰:「然。」公孙戍4>曰:「臣愿君勿受。」孟尝君曰:「何哉?」公孙戍曰:「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,闻君于齐5>能振达贫穷,有存亡继绝6>之义。小国英桀7>之士,皆以国事累8>君,诚说9>君之义,慕君之廉也。今君到楚而受象床,所未至之国,将何以待君?臣戍愿君勿受。」孟尝君曰:「诺。」公孙戍趋而去。未出,至中闺10>,君召而返之,曰:「子教文无受象床,甚善。今何举足之高,志之扬也?」公孙戍曰:「臣有大喜三,重11>之宝剑一。」孟尝君曰:「何谓也?」公孙戍曰:「门下12>百数,莫敢入谏,臣独入谏,臣一喜;谏而得听,臣二喜;谏而止君之过,臣三喜。输象床,郢13>之登徒14>不欲行,许戍以先人之宝剑。」孟尝君曰:「善。受之乎?」公孙戍曰:「未敢。」曰:「急受之。」因书门版曰:「有能扬文之名,止文之过,私得宝于外者,疾15>入谏。」

    (1) 典故或见于《左传.桓公十三年》。

    (2) 孟尝君:田文,生卒年不详,战国时齐之公族。相齐,封于薛,号孟尝君。好养贤士,食客数千人。

    (3) 楚:古国名。周成王封熊绎于楚,春秋时称王,都郢,为战国七雄之一,领有今湖南、湖北、安徽、浙江及河南南部等地,后为秦所灭。

    (4) 公孙戍:生卒年不详。孟尝君门人。

    (5) 齐:古国名。周武王封姜太公于齐,传至战国时,君位被权臣田氏篡夺,为战国七雄之一,领有今山东省一带地方,后为秦国所灭。

    (6) 存亡继绝:使濒临灭亡者,继续存在。见「存亡继绝」。

    (7) 英桀:才智优异出众。桀,通「杰」。

    (8) 累:嘱托。

    (9) 说:通「悦」,音ㄩㄝˋ。喜爱。

    (10) 中闺:宫中小门。闺,上圆下方的小门。

    (11) 重:音ㄔㄨㄥˊ,外加。

    (12) 门下:门下食客。上文所云「门人」亦同此。

    (13) 郢:春秋时楚国的都城,位于今湖北省江陵县。

    (14) 登徒:复姓。

    (15) 疾:通「急」,迅速。〔参考资料〕 《左传.桓公十三年》十三年春,楚屈瑕伐罗,斗伯比送之。还,谓其御曰:「莫敖必败。举趾高,心不固矣。」

    典故说明

    战国时,齐国大臣孟尝君到楚国为相,楚王送他象牙雕塑的床为见面礼,命登徒送去。登徒觉得象牙床太贵重,要是不小心弄坏了可赔不起,便央求孟尝君的门人公孙戍想办法阻止此事,事成后愿以祖传的宝剑做为答谢。公孙戍答应帮忙,便去见孟尝君,劝他不要接受楚国的这个礼物,孟尝君问他为什么,他说:「您所到的小国,均敬仰您、信赖您,是听闻您在齐国能解救民生贫困,使即将灭绝者得以存续。那些国家的杰出人士,都将国事嘱托于您,是因为仰慕您的义气与廉节。今天若接受楚国这个贵重的礼物,那么其他您尚未造访的国家要如何接待您呢?所以臣劝您不要接受这份厚礼。」孟尝君听了觉得有道理,立即接受他的建议。公孙戍于是快步离去,但是还没出门就被叫回来。孟尝君问他:「你要我别收这份礼的建议是很好,但是你为什么走路时把脚抬得那么高?样子显得那么神气?」公孙戍说:「因为我有三件喜事,还外加一支宝剑。」孟尝君问他说的是什么,他说:「您有门下食客好几百人,都没人敢进谏,只有我敢,这是一喜;再者,我的谏言又获得采纳,这是二喜;进谏后可使您免于过错,这是三喜。此外,登徒不愿护送象床,他允诺:我如果帮了他的忙,便送我宝剑一把作为答谢。」孟尝君问他是否收到宝剑,他说还没有。孟尝君不但要他赶快去把宝剑收下,还在门板上写下:「能使我扬名、阻止我犯错,纵然私下收受宝物的人,都请快来进谏。」除了《战国策》之外,时间较早的《左传》已有「举趾高」的说法。《左传.桓公十三年》:「春,楚屈瑕伐罗,斗伯比送之。还,谓其御曰:『莫敖必败。举趾高,心不固矣。』」说的是:斗伯比觉得莫敖走路时脚抬得很高,显得很骄傲,必定会失败。不过,在《战国策》中,除了「举足之高」的用法又接以「志之扬」,语义较完整。后来「趾高气扬」这个成语应该就是从《战国策》演变而出,用于形容人骄傲自满、得意忘形。

    书证

    01.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.第四四回》:「正说话时,便来了两个人,都是趾高气扬的,嚷着叫调桌子打牌。」

    02.《花月痕.第一二回》:「不想从西廊转过水榭,这过路亭是一道板桥。他趾高气扬,全不照管,便栽了一交。」

    03.清.孔尚任《桃花扇.第一六出》:「旧黄扉,新丞相,喜一旦趾高气扬,廿四考中书模样。」

    04.《聊斋志异.卷六.绦妃》:「尔乃趾高气扬,发无端之踔厉;催蒙振落,动不已之瓓珊。」

    05.《醒世姻缘传.第五一回》:「他戴一顶绒帽,一顶狐狸皮帽套,一领插青布篮(蓝)布里棉道袍,一双皂靴,撞了人,趾高气扬,作揖拱手,绝无上下。」

    词典附录

    修订本参考资料:走路脚抬得很高,十分神气。语本左传˙桓公十三年:莫敖必败。举趾高,心不固矣。后形容骄傲自满、得意忘形的样子。花月痕˙第十二回:他趾高气扬,全不照管,便栽了一交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˙第四十四回:正说话时,便来了两个人,都是趾高气扬的。亦作足高气扬。

    【趾高气扬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修订版)

    走路脚抬得很高,十分神气。语本《左传.桓公十三年》:「莫敖必败。举趾高,心不固矣。」后形容骄傲自满、得意忘形的样子。《花月痕.第一二回》:「他趾高气扬,全不照管,便栽了一交。」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.第四四回》:「正说话时,便来了两个人,都是趾高气扬的。」也作「足高气扬」。

    【趾高气扬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简编版)

    走路时脚抬得很高,十分神气。形容骄傲自满、得意忘形的样子。语本《左传.桓公十三年》。

    【造句】他在这次考试拿了第一名后就趾高气扬,让同学们十分反感。

    【趾高气扬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教育Wiki编版)

    解释

    用来形容傲慢自得的人。

    出处

    《战国策.齐策三》

    故事

    战国时代,齐国大臣孟尝君出巡各国,到达楚国时,楚王要送他一张象牙雕塑的床。郢都一个姓登徒的人被派遣护送象牙床,可是他不愿意去。因此,他就去找孟尝君的门客公孙戍说:「我是郢都人登徒氏,现在我当班须护送象牙床。可是象牙床价值千金,只要稍有损伤,就算我卖了妻小都赔不起。先生如能设法阻止此事,愿以祖传的宝剑答谢。」公孙戍毫不考虑就答应了。于是,公孙戍便去见孟尝君劝他不要接受这份礼物,孟尝君询问他其中的原因。公孙戍说:「这些国家都以相印授公,表示对您的敬仰,而那是因为听说您在齐国能解救民生困苦,让濒临灭亡者得以存活。各国的杰出之士,都将国事托付您,也是因为仰慕您的义气和廉洁。如今您到楚国就接受了这样的重礼,那其它您尚未到访的国家该如何接待您呢?所以臣希望您不要接受这份厚礼。」孟尝君听后觉的有道理就答应了。公孙戍快步退出,但还未走出门,刚到中门就被叫回来。孟尝君说:「你不要我接受象牙床的重礼,这是很好的建议。可是为什么你走路时把脚抬的很高,样子也显的很神气?」公孙戍说:「臣有三大喜事,还外加一把宝剑。」孟尝君说:「为什么这么说呢?」公孙戍说:「您门下食客有好几百人,却没有人敢进谏,只有我敢,这是臣的一喜;我的谏言能得到您采纳,这是二喜;谏言又能让您免于犯错,这是三喜。为楚国护送象牙床的郢人登徒,他不愿意送床,如果我能帮他的忙,他允诺送我一把祖传的宝剑。」孟尝君听了并没有生气,对他说:「你接受宝剑了吗?」公孙戍说:「没有您许可,臣不敢接受赠礼。」孟尝君说:「赶快把宝剑收下。」孟尝君因为这件事,还在门板上写着:「能让我扬名,又能阻止我犯错,纵使在外私下接受馈赠宝物的人,都请快速来谏。」

    补充

    近义词:眉飞色舞;耀武扬威;不可一世;昂首阔步;得意忘形;踌躇满志;高视阔步

    实例

    他这次比赛得了冠军,难怪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。

    参考资料

    文化课教材(高级):趾高气扬(成语故事)

智能起名
back_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