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烦意乱

拼音 xīn fán yì luàn语法 联合式
繁体 心煩意亂五笔 NOUT
  • 成语解释:

    形容烦躁不安,不知如何是好。 《楚辞·卜居》:“心烦意乱,不知所从。”

  • 出自:

    《楚辞·卜居》:“屈原既放三年;不得复见;竭智尽忠;蔽鄣于谗;心烦虑乱;不知所从。”

  • 近义词:

    心乱如麻,心猿意马,心烦虑乱,寝食不安,提心吊胆,坐立不安,心神不安,忐忑不安,心慌意乱,心劳意攘

  • 反义词:

    怡然自得,心旷神怡,心安理得,从容不迫,心广神怡

  • 与『心烦意乱』字的名字:

    博意 博心 半心 千意 入意 儒意 修心 俪心 信心 佛心 佑心 伽心 传心 仲意 仪心 仟意 人意 农意 卿心 郁意 亘心 利心 冰烦 了心 昊心 玥意 玥心 娅心 曦心 凝心 菡心 涵意 涵心 晗意 晗心 臻意 从意 碧意 竣心 歆意 棠心 棋心 绍意 姿意 唯意 伟意 勇心 凤心 厚心 万心

  • 详细解释:

    【心烦意乱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成语词典版)

    释义

    「心烦意乱」之「意」,典源作「虑」。「心烦意乱」指心情烦躁,思绪凌乱。语本战国楚.屈原〈卜居〉。△「意扰心愁」

    典源

    战国楚.屈原〈卜居〉(据《楚辞.卷六》引)屈原1>既放2>三年,不得复见。竭知3>尽忠,而蔽鄣4>于谗。心烦虑乱,不知所从。往见太卜郑詹尹,曰:「余有所疑,愿因先生决之。」……

    (1) 屈原:公元前343~?,名平,字原;又名正则,字灵均;战国时楚人。曾做左徒、三闾大夫,怀王时,遭靳尚等人谗言毁谤,被放逐于汉北,于是作〈离骚〉表明忠贞之心;顷襄王时被召回,又遭上官大夫谮言而流放至江南,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,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。重要着作有〈离骚〉、〈九章〉、〈天问〉等赋,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。

    (2) 放:驱逐、流放。

    (3) 竭知:用尽智慧。知,通「智」,音ㄓˋ,智慧。

    (4) 蔽鄣:阻碍,阻隔。鄣,同「障」。

    典故说明

    「心烦意乱」原作「心烦虑乱」。战国时楚国人屈原秉性坚贞,他为国家竭尽了忠心智慧,却屡遭奸臣谗言毁谤,而被放逐在外三年都没能再见到君王一面。在「心烦虑乱」,不知如何在这污浊世界自处的情况之下,他只好去见太卜郑詹尹,希望能藉占卜解除自己的疑惑,结果却徒劳无功。后来「心烦意乱」这个成语就从「心烦虑乱」演变而出,用来指心情烦躁,思绪凌乱。

    书证

    01.元.辛文房《唐才子传.卷七.李群玉》:「屈原仕遭谮毁,不知所诉,心烦意乱,赋为〈离骚〉,骚,愁也。」

    02.《三国演义.第三一回》:「袁绍回冀州,心烦意乱,不理政事。」

    03.《孽海花.第七回》:「倒听得后梢男女笑语声,小孩啼哭声,抹骨牌声,夹着外面风声,水声;嘈嘈杂杂,闹得心烦意乱,不知怎样才好。」

    词典附录

    修订本参考资料:心里烦躁,思绪凌乱。三国演义˙第三十一回:袁绍回冀州,心烦意乱,不理政事。亦作心烦虑乱。

    【心烦意乱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修订版)

    心里烦躁,思绪凌乱。《三国演义.第三一回》:「袁绍回冀州,心烦意乱,不理政事。」也作「心烦虑乱」。

    【心烦意乱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简编版)

    心情烦躁,思绪紊乱。

    【造句】近来姊姊事业受挫,整天心烦意乱,愁眉不展。

智能起名
back_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