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是心非

拼音 kǒu shì xīn fēi语法 联合式
繁体 口是心非五笔 KJND
  • 成语解释:

    指嘴里说的是一套,心里想的又是一套,心口不一致。

  • 出自:

    汉·桓谭《新论·辨惑》:“如非其人,口是而心非者,虽寸断支解,而道犹不出也。”《抱朴子·微旨》:“口是心非,背向异辞。”

  • 近义词:

    言不由衷,口不应心,阳奉阴违,口蜜腹剑,心口不一,言行相诡,叶公好龙,两面三刀,笑里藏刀

  • 反义词:

    心口合一,表里如一,言为心声,馨香祷祝,直抒己见,心口如一,赤胆忠心,言行一致

  • 与『口是心非』字的名字:

    博心 半心 修心 俪心 信心 佛心 佑心 伽心 传心 仪心 人是 卿心 亘心 允是 利心 了心 昊心 玥心 娅心 曦心 雯非 凝心 菡心 涵心 涵非 晗心 晗非 竣心 棠心 棋心 骏非 唯非 勇心 凤心 原非 厚心 万心 予是 予非 魁口 雅非 鑫心 霖心 雨非 靖非 誉心 誉非 豫心 野心 重心

  • 详细解释:

    【口是心非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成语词典版)

    释义

    口中如此说,心中不作如此想。指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致。◎语出《抱朴子.内篇.黄白》。△「言不由衷」、「阳奉阴违」

    典源

    ◎1《抱朴子.内篇.黄白》又桓君山言汉黄门郎程伟,好黄白术,娶妻得知方家女。伟常从驾出而无时衣,甚忧。妻曰:「请致两端缣。」缣即无故而至前。伟按《枕中鸿宝》,作金不成。妻乃往视伟,伟方扇炭烧筩,筩中有水银。妻曰:「吾欲试相视一事。」乃出其囊中药,少少投之,食顷发之,已成银。伟大惊曰:「道近在汝处而不早告我,何也?」妻曰:「得之须有命者。」于是伟1>日夜说诱之,卖田宅以供美食衣服,犹不肯告伟。伟乃与伴谋挝笞2>伏之,妻辄知之,告伟言:「道必当传其人,得其人,道路相遇辄教之;如非其人,口是而心非者,虽寸断支解3>而道犹不出也。」伟逼之不止,妻乃发狂,裸而走,以泥自涂,遂卒。

    (1) 伟:程伟,生卒年不详。为道教传说中的人物,性好炼丹方术。

    (2) 挝笞:音ㄓㄨㄚ ㄔ,鞭打。

    (3) 寸断支解:意即苦刑逼死。

    ◎2《抱朴子.内篇.微旨》若乃憎善好杀,口是心非,背向异辞,反戾直正,虐害其下,欺罔其上,叛其所事,受恩不感,弄法受赂,纵曲枉直,废公为私,刑加无辜。……凡有一事,辄是一罪,随事轻重,司命夺其筭纪,筭尽则死。

    典故说明

    「口是心非」这句成语当源自晋代葛洪的《抱朴子》。此书为道家典籍,分内外两篇,〈黄白〉所记载为有关道家的「黄白术」。道家为求长生不死而有各种炼丹方术,「黄白术」是将贱金属铅、锡等冶炼成贵金属黄金、白银的技术,据说将金银再制成器皿作为餐具,食用日久可以延年益寿。而欲习此术者,必须身骨清洁、资质聪慧,再配以师传的口诀。故事中的程伟想学的就是这种方术,但屡试不成。而他的妻子是得道的人,只用少许的药与水银共同煎煮,一下子就炼出了白银。程伟想尽办法讨好妻子,要她传授秘方,但因为她认为程伟的资质不适学习此术,所以严加拒绝。程伟便起了歹心,准备以暴力使她屈服。其妻得知后告诫他说:「道术只能传授给合适的对象,遇上这种人,就是路上偶然相遇,也可以传给他。如果口中说的一套,心思却充满邪念的人,纵然把我逼死,我也不会传的。」但程伟并没有就此放弃,仍是苦苦相逼,结果把妻子逼疯而死。此处原文中的「口是而心非者」,指的是口中说一套,心中却是充满邪念的人。另外在《抱朴子.内篇.微旨》亦见「口是心非」一语,原文内容则是表述某些人不做善事,喜好杀戮,而且嘴里说的是一套,心里想的又是另外一套。这些都是种罪过。后来「口是心非」演变为成语,就用来形容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致。

    书证

    01.《抱朴子.内篇.黄白》:「如非其人,口是而心非者,虽寸断支解,而道犹不出也。」(源)

    02.《抱朴子.内篇.微旨》:「若乃憎善好杀,口是心非,背向异辞,反戾直正……凡有一事,辄是一罪。」(源)

    03.宋.张君房《云笈七签.卷六三.金丹诀》:「若内行不真,心生犹豫,口是心非,终无得理。」

    04.宋.司马光〈刘道原十国纪年序〉:「高论之士,始异而终附之,面誉而背毁之,口是而心非之者,比肩是也。」

    05.明.徐《杀狗记.第一七出》:「龙卿子传,搬唇弄舌,口是心非,到底有失,不可轻信。」

    06.《水浒传.第七三回》:「俺哥哥原来口是心非,不是好人了也。」

    07.《镜花缘.第六五回》:「今日听得舅舅来接,以为借此大家顽顽可以解解闷气。谁知你们见了面,只说这些口是心非道学话,岂不闷上加闷么!」

    词典附录

    修订本参考资料: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致。抱朴子˙内篇˙黄白:口是而心非者,虽寸断支解,而道犹不出也。宋˙司马光˙刘道原十国纪年序:高论之士,始异而终附之,面誉而背毁之,口是而心非之者,比肩是也。

    【口是心非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修订版)

    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致。《抱朴子.内篇.黄白》:「口是而心非者,虽寸断支解,而道犹不出也。」宋.司马光〈刘道原十国纪年序〉:「高论之士,始异而终附之,面誉而背毁之,口是而心非之者,比肩是也。」

    【口是心非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简编版)

    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致。

    【造句】与人相处应诚信相待,不可口是心非、表里不一。

智能起名
back_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