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以为是

拼音 zì yǐ wéi shì语法 主谓式
繁体 自以為是,自以爲是五笔 TNYJ
  • 成语解释:

    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,不接受别人的意见。

  • 出自:

    《荀子·荣辱》:“凡斗者必自以为是,而以人为非也。”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众皆悦之,自以为是。”

  • 近义词:

    不伏烧埋,执迷不悟,自作聪明,神气活现,自行其是,师心自用,夜郎自大,刚愎自用,一意孤行,先入之见,独断专行,心高气傲,趾高气扬,好为人师,自命不凡,不可一世,自高自大,固执己见

  • 反义词:

    自愧不如,博采众长,虚怀若谷,博采众议,妄自菲薄,自暴自弃,低眉折腰,不耻下问,自惭形秽,自知之明,低眉顺眼

  • 与『自以为是』字的名字:

    千以 千为 倩为 倍为 信为 佳以 人是 允是 则为 为馨 为界 为由 为知 为止 为璟 为玏 为潇 为妤 玥为 潇为 潇以 芊以 韵为 韵以 舒为 硕为 竣为 歆以 续为 绣自 密为 唯为 帅为 谨为 厚为 万为 予是 予为 九为 麟为 麒为 鹿以 革以 霖为 震为 霆为 雪为 雨为 靖为 路为

  • 详细解释:

    【自以为是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成语词典版)

    释义

    自认观点与做法正确,不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。#语出《孟子.尽心下》。△「同流合污」

    典源

    #《孟子.尽心下》1>万子曰:「一乡皆称原人焉,无所往而不为原人;孔子以为德之贼,何哉?」曰:「非之无举也,刺之无刺也。同乎流俗2>,合乎污世3>,居之似忠信,行之似廉絜,众皆悦4>之,自以为是,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,故曰『德之贼也』。……」

    (1) 典故或见于《荀子.荣辱》。

    (2) 同乎流俗:志同于世俗的人。

    (3) 污世:污乱的人世。

    (4) 悦:喜爱。〔参考资料〕 《荀子.荣辱》凡斗者,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。己诚是也,人诚非也,则是己君子而人小人也。以君子与小人相贼害也。忧以忘其身,内以忘其亲,上以忘其君,岂不过甚矣哉!是人也,所谓「以狐父之戈钃牛矢」也。

    典故说明

    「自以为是」即自认为是,指自我主观认为自己是正确的,不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。在《孟子.尽心下》中,万章问孟子,为什么被大家公认是忠厚老实的人,孔子认为是伤害道德的贼呢?孟子回答说:「这种人你举不出他哪里不对,即使觉得他可恶,却无从攻击起。随世浮沉,平时看起来忠厚老实、行为廉洁,大家都喜欢他,但在他的主观意识中认为自己都是对的。这样的人看似有德,本质上却是无德,所以说是伤害道德的贼。」后来「自以为是」演变为成语,就用来指自认观点与做法正确,不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。

    书证

    01.《孟子.尽心下》:「自以为是,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,故曰『德之贼也』。」(源)

    02.《荀子.荣辱》:「凡斗者,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。己诚是也,人诚非也,则是己君子而人小人也。」

    03.《朱子语类.卷三五.论语.泰伯篇》:「若执着一见,便自以为是,他说更入不得,便是滞于一隅,如何得弘。」

    04.《聊斋志异.卷五.郭生》:「异史氏曰:『满招损,谦受益,天道也。名小立,遂自以为是,执叶、缪之余习,狃而不变,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。满之为害如是夫!』」

    05.《镜花缘.第八四回》:「世人往往自以为是,自夸其能,别人看着,口里虽然称赞,心里却是厌烦。」

    06.《三侠五义.第一八回》:「郭槐自以为是都堂,应宣读圣旨,展开御封。」

    词典附录

    修订本参考资料:自认为自己的观点与做法皆正确,不肯虚心的接受别人意见。孟子˙尽心下:自以为是,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,故曰德之贼也。镜花缘˙第八十四回:世人往往自以为是,自夸其能,别人看着,口里虽然称赞,心里却是厌烦。

    【自以为是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修订版)

    自认为自己的观点与做法皆正确,不肯虚心的接受别人意见。《孟子.尽心下》:「自以为是,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,故曰德之贼也。」《镜花缘.第八四回》:「世人往往自以为是,自夸其能,别人看着,口里虽然称赞,心里却是厌烦。」

    【自以为是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简编版)

    认为自己的观点与做法皆属正确,不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。

    【造句】一个人纵使才高八斗,学富五车,也不能凡事固执己见,自以为是。

智能起名
back_top